華為手機發展受限跌落神壇 台灣品牌店屢傳熄燈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2023年6月7日電)受美中貿
易制裁影響,一度穩居全球前3大手機品牌的華為因
為發展受限而跌落神壇,加上在台灣被NCC禁售令規
範,已3年沒在台推出新手機,成為華為品牌體驗店
一家家接續熄燈的最大關鍵。

華為早年以超高性價比的手機規格打開全球市場,
專家分析其崛起的關鍵,是投入資源開發海思處理
器,抵銷高通高權利金的支出,因此能推出售價比一
線手機品牌更親民的高規格手機,許多用戶皆對華為
手機強大拍攝效能感到驚艷,帶動銷量大增。

不只與蘋果、三星並駕齊驅,華為在2020年第2季
更靠著新機放量,一度成為全球第一大智慧手機廠
商;但之後由於各國對華為手機產生資安疑慮,華為
全球市占率急劇下降,在2021年第4季全球市占率降
至1.7%,遠遠跌出排行榜,且用戶有9成都集中在中
國市場。

除了海思晶片的資安疑慮外,另一個造成華為跌落
神壇的重要原因是美中貿易戰的制裁。美國商務部只
許可華為使用4G手機晶片,導致華為在5G時代下無
法推出支援5G功能的手機,只能端出4G規格的手機
在市場上銷售;而華為也不能使用Google的Android系
統和相關APP,只好轉為自行開發的操作系統和應用
商店。

華為在手機市場的發展因美國制裁形同被斬斷生
路,必然在全球手機市場上失利,除了失去原本與蘋
果、三星幾乎並駕齊驅的領先地位,在中國與海外的
市占也幾乎被小米與OPPO等後起之秀瓜分殆盡,在
台灣也是類似狀況。

回顧華為在台灣的風光年代,不只有「花粉」(華
為對粉絲的暱稱)支持,華為每年發表會也會力邀大
立光(3008)、華通(2313)等台灣零組件供應鏈高
層站台,強調與台灣在「同一條船」的立場;華為更
一度超越HTC、Sony等手機大廠,成為台灣市場的前
4大品牌,僅次於蘋果、三星與OPPO,但現在市況判
若雲泥。

華為在台灣手機市場銷售蒙塵還有一項重要的影響
因素,導因於華為2019年Mate 30系列手機在繁體中文
介面顯示「中國台灣」,遭到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祭出禁售令,進而修法嚴禁此類「危害國家
尊嚴」的設備,加上華為手機有「後門」的傳聞不
斷,資安問題堪慮,使華為形象重挫,最終淡出台灣
手機市場。

華為已經3年沒在台灣推出手機新品,目前轉型引
進旗下智慧終端產品銷售;據了解,這是導致華為在
台灣商業模式無法支撐實體品牌體驗店經營的最大關
鍵。

華為在2019年時,全台品牌體驗店來到13家,原本
有打算進一步拓展門市,但後來一路縮減,台北三創
品牌店最後營業日為6月18日,後續將僅存高雄夢時
代店一家,未來也不排除走向熄燈的命運。

事實上,華為先前已全數關閉在台灣的服務維修中
心,主要是華為銷售以智慧穿戴、智慧辦公和影音娛
樂為主,維修的頻次不比手機高,轉而與燦坤、順
發、全國電子及四大電商平台合作;華為技術台灣總
代理訊崴技術總經理雍海先前表示,透過與其他通路
合作已能涵蓋維修需求。

他表示,回顧2022年台灣終端業務銷售成績,筆電
銷售年增45%,且中高階機型銷售提升,平均銷售價
格(ASP)年增15%;平板銷售年增100%,顯示消費
者對鴻蒙系統HMS產品接受度提升,穿戴耳機銷售則
有25%的成長。今年目標為穿戴耳機銷售年增50%、
4G路由器銷售年增1.2倍,以及AppGallery營收可達到
200%的成長。

轉型期的陣痛確實是近年華為面對的難題,通路的
重新梳理是必然過程;而華為未來靠著產品和生態轉
型,收斂品牌實體店、聚焦電商發展,能否求得生機
還有賴時間驗證。(編輯:張良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