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美聯儲被通脹“擊敗”,美股或是“最佳選擇”!

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家和名譽商業教授彼得·莫里奇(Peter Morici)近日撰文表示,如果美聯儲無法降低通脹,美股將是資金的最佳選擇,投資者爲退休其他長期目標進行投資時,應該更傾向於美股而不是美債。以下是他的觀點:

鮑威爾已經讓美國的企業和家庭聚焦於利率需要維持在高位多久才能實現2%的通脹目標。這個2%的目標本身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且缺乏堅實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證研究基礎。

2%的通脹目標反映了各國央行對實現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權衡的一種共識。正如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所言:“物價穩定是指總體價格水平預期變化不會有效改變企業和家庭決策的狀態。”

最優通脹目標(P*)不應如此之高,以至於消費者因預期價格會上漲而急於消費。這會鼓勵消費,從而推高通脹,就像20世紀70年代那樣。P*也不應低到讓企業因擔心需求不足導致價格下跌,進而不願投資的程度。

不幸的是,P*並非固定不變。從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到2020年的新冠疫情,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往往相當寬鬆,但從2009年到2020年,通脹率平均僅爲1.5%,對投資沒有明顯影響。

事實上,最優通脹目標P*可能遠高於2%盲目追求實現2%的通脹率可能會導致貨幣政策收緊和通脹攀升的週期性波動,類似於前美聯儲主席沃爾克在20世紀80年代初擊敗美國大通脹之前的那些年份。

無論美聯儲能否實現2%的通脹目標,還是承認追求更高的目標,作爲衡量指標的10年期美債收益率應該遠高於2009年至2020年間平均2.35%的水平。

如果可持續通脹率爲3%至4%,那麼10年期美債收益率應爲5%至6%。當收益率上升時,債券價格會下降,因此投資者應認識到,他們持有的長期債券,無論是直接持有還是通過其他儲蓄工具持有,在通脹和利率逐漸上升的情況下債券會貶值。

儘管長期政府債券的收益率比新冠疫情前更好,但如果不持有債券至到期,投資者將面臨資本損失的不對稱風險。

作爲回應,一些投資組合經理正在將投資轉向美股、房地產和自然資源,但後兩個選擇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很難評估。

相比之下,大型公司,如主導標普500指數的那些公司,通常具有從通脹中獲利的定價能力,以及利用人工智能的專業知識和應對複雜供應鏈及其他變革力量的能力。

如今,對於退休、教育和其他長期目標的投資決策而言,美股應該優先於美債對於美股,投資者應構建一個至少包含10只美股的多元化投資組合,或購買低費用的標普500指數基金。美債和其他固定收益資產可以提供穩定性,且應安排在需要現金時到期。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