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十整理:“獨立保衛戰”——白宮與美聯儲的200年角力概覽

1. 1832–1836“銀行戰爭”:安德魯·傑克遜 v.s. 美國第二銀行
美國第二銀行:在美國第一銀行失去授權後5年,美國第二銀行於1816年獲得20年授權,是聯邦政府的財政代理人。
衝突:1832年,國會通過了延長第二銀行特許狀的展期法案,但時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否決法案,並下令撤出聯邦資金。第二銀行總裁比德爾隨即採取緊縮政策,導致經濟活動放緩,引發短暫金融恐慌。
結局與影響:1836年,第二銀行特許狀未獲續約,標誌總統勝出。然而這也引發了銀行信貸過度擴張和土地投機熱潮。
2. 1933–1935年:羅斯福新政削弱美聯儲獨立性
背景:1929年股市崩盤引發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
羅斯福新政:羅斯福推動《緊急銀行法案》和《黃金儲備法》,授權政府審查銀行的財務狀況,並提供聯邦支持以穩定銀行體系;同時將貨幣黃金所有權轉移至財政部,禁止財政部和金融機構以黃金兌換美元。
影響:羅斯福的措施顯著削弱了美聯儲的獨立性,也導致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界限模糊。
3. 1951年:杜魯門 vs. 美聯儲、“財政-聯儲協議”
背景:戰後美國財政部希望維持低利率支持債務融資,而美聯儲主張加息抑制通脹。
衝突:1951年1月,白宮單方面宣佈美聯儲將支持政府政策,但實後者並未作此承諾。美聯儲之後逐步放寬對債券價格的支持,允許利率上升。
“財政-聯儲協議”:1951年3月,美聯儲與財政部達成“財政-聯儲協議”,結束利率控制政策,美聯儲也明確獲得獨立制定貨幣政策的權力。
4. 1965年:林登·約翰遜 vs. 威廉·馬丁
背景:林登·約翰遜1964年推行“偉大社會”計劃,美國經濟迅速擴張,通脹壓力上升。
衝突:美聯儲主席馬丁主張加息,而約翰遜則擔心加息會抑制經濟增長。1965年12月美聯儲的加息激怒了約翰遜,甚至在與馬丁的會談中將後者推到牆上。
結局與影響:馬丁頂住壓力加息被視爲維護美聯儲獨立性的經典案例,但在隨後的政策制定中,馬丁一定程度上向約翰遜的壓力妥協,被認爲爲後來的“滯漲”時期埋下了伏筆。
5. 1971-1972年:尼克松 vs. 伯恩斯
背景:尼克松1970年任命阿瑟·伯恩斯爲美聯儲主席,期望後者採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提高尼克松的連任機會。
結局與影響:在尼克松的持續施壓下,美聯儲在1971年採取了寬鬆貨幣政策,加之“尼克松衝擊”的刺激,通脹迅速上升,與高失業率並存形成滯漲局面。伯恩斯在任期內未能有效控制通脹,被批評爲過於順從政治壓力,損害了美聯儲的獨立性和信譽。
6. 2018年至今:特朗普 vs. 鮑威爾
背景:2017年,特朗普提名鮑威爾擔任美聯儲主席,希望鮑威爾延續寬鬆政策以支持其減稅和放松管制的經濟政策。
衝突:美聯儲在2018年連續四次加息,致使特朗普公開指責鮑威爾。特朗普“二進宮”以來,多次呼籲美聯儲降息。2025年4月,特朗普再次抨擊鮑威爾,並稱後者“越快離職越好”。
解僱鮑威爾?:1935年 ”漢弗萊案”中,最高法院作出判決:總統不能因政策異見隨意解僱獨立監管機構的負責人。這一判例爲美聯儲等獨立機構奠定了法律基礎。但司法部近日已就該法案及近期特朗普的相關解僱提起上訴。有分析認爲,裁決可能爲特朗普解僱鮑威爾開闢一條合法途徑。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