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加息鋪路?日本央行被要求棄用“潛在通脹”指標

日本央行內部要求放棄一項定義模糊的通脹指標的呼聲正不斷增大。由於擔憂第二輪價格效應,部分委員呼籲採取更鷹派的政策溝通方式,並明確未來加息路徑。

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爲放緩加息辯護時稱,聚焦中國需求和工資增長強度的“潛在通脹”仍未達到央行2%的目標。

但問題在於,“潛在通脹”並無單一衡量指標,這使其成爲批評者的靶子——他們認爲,儘管整體通脹和核心通脹指標多年來均超過目標,但日本央行過度依賴這一模糊指標來指導貨幣政策。

如今,甚至部分日本央行委員也呼籲調整溝通策略,轉向更鷹派的立場,聚焦整體通脹。他們擔憂,第二輪價格效應正逐漸嵌入定價行爲和公衆對未來通脹的預期。

日本央行7月政策會議的意見摘要顯示,一位委員表示:“當前階段,我們應將溝通核心從‘潛在通脹’轉向實際價格變動及其前景,以及產出缺口和通脹預期。”

另一位委員稱,日本央行必須更重視物價上行風險,並考慮將溝通基調調整爲“日本將達到2%通脹”。

本月,日本政府最高經濟委員會的部分成員也警告,日本央行可能對不斷加劇的物價壓力過於樂觀——在公衆對持續通脹的擔憂加劇之際,這顯然是在推動日本央行轉向更鷹派的政策路徑。

該諮詢機構的一名成員在上週的會議上表示:“我擔心貨幣政策已落後於形勢。”他補充道,持續的物價上漲已影響民衆生活及通脹預期。

10月政策轉向?

日本央行去年退出了長達十年的激進刺激計劃,並在1月將短期利率上調至0.5%,理由是日本已接近可持續實現2%通脹目標。

儘管該央行已暗示準備進一步加息,但美國關稅對經濟的影響迫使它在5月下調增長預期,並使下次加息時機的決策變得複雜。

隨著日本在7月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日本央行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有所緩解。

在日本央行的九位委員會成員中,田村直樹(Naoki Tamura)、高田創(Hajime Takata)和小枝順子(Junko Koeda)均強調,食品價格持續上漲可能引發更廣泛、更持久的通脹風險。

誠然,委員會內部尚未就是否需要全面調整溝通策略達成共識。意見摘要顯示,一位委員稱,“潛在通脹”仍是“指導政策的重要概念”。

但分析師表示,部分委員公開呼籲調整偏鴿派的溝通方式,凸顯委員會對通脹壓力擴大的關注度上升,這可能爲未來幾個月乃至2026年的加息鋪平道路。

6月日本核心消費者通脹同比上漲3.3%,連續三年多超過日本央行2%的目標,這主要源於食品價格飆升8.2%。

此類物價壓力促使委員會在上月上調核心通脹預期,並對日本央行“潛在通脹(通過公衆對未來價格變動預期等多種指標衡量)尚未達到2%”的觀點提出質疑。

資深日本央行觀察家村丸奈緒美(Naomi Muguruma)表示,日本央行可能在爲最快10月的下次加息做準備時,逐步從溝通中淡化“潛在通脹”這一概念

“我認爲許多日本央行官員開始意識到,這一概念與現實不太契合,”她說,“當下次加息時機臨近時,我們可能會更少聽到這一概念。”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