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加不加息,還得看中國?

6_2307171440119311.png

誰能想到,被通脹使命搞得焦頭爛額之際,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正在從最不可能的地方獲得幫助:中國。

今年中國的經濟放緩令許多人感到驚訝,因爲六個月前的壓倒性觀點還是,結束抗疫之後的中國將有力地提振全球GDP和通脹。

然而事實上,在房地產行業低迷和家庭信心脆弱的情況下,5%的增長目標看起來越來越難以實現。此外,消費者價格在通貨緊縮的邊緣搖搖欲墜,爲政府採取新刺激措施以重振需求提供了理由。

進入2023年下半年,中國的表現對全球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負面衝擊。市場被迫重新評估石油價格的走勢。此外,從鋁到黃金等大宗商品,以及從鋼鐵到水泥的建築成本也經歷了重新定價。

與此同時,美國通脹已經進入穩步下行階段。美國6月CPI僅同比上漲3%,較一年前的歷史高位下降了三分之二。

中國經濟放緩加劇,需求動態減弱,從而減輕了美聯儲在年底前繼續加息的壓力,也將幫助鮑威爾掩蓋過去的錯誤。

誠然,鮑威爾領導下的美聯儲似乎幸運多於正確。自2018年2月接任美聯儲主席以來,鮑威爾犯了兩個巨大錯誤。

首先,2019年,在時任總統特朗普的強烈抨擊下,鮑威爾進行了不必要的降息。其次,2021年美聯儲誤判了通脹的持久性,以至於後來不得不瘋狂追趕,最終導致SVB、簽名銀行等地區銀行破產。

不過,似乎要陷入通縮的中國經濟此時提供了及時的援助。當然,這並不全是因爲中國。凱投宏觀經濟學家Zhichun Huang指出,生產者成本疲軟“部分原因可能是基線效應,因爲一年前俄烏衝突爆發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升。”

但是,中國顯然正在對全球定價權產生重大影響。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擔心中國陷入徹底通貨緊縮,因爲日本已經證明這一趨勢很難撼動。

UnionBancairePrivée經濟學家卡洛斯·卡薩諾瓦(Carlos Casanova)指出,中國價格下行壓力是“廣泛的”,八個主要類別中有六個“出現通貨緊縮”。它們包括汽車燃料、耐用消費品和食品。卡薩諾瓦表示:

“通貨緊縮壓力繼續集中在上游價格上。”

儘管消費者價格持平或小幅負值,但6月份生產者價格同比下降5.4%。“最新的通脹數據表明,中國的內需經歷了明顯的連續放緩,”卡薩諾瓦補充道。

然而,即使中國正在幫助鮑威爾抑制全球通脹,中國需求疲軟也不利於全球經濟發展,對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經濟而言是利空因素。

目前唯一的受益者,可能就是鮑威爾領導下的美聯儲了。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