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喉舌”最新研判:美聯儲立場發生重要轉變,9月或暫停加

被視爲“美聯儲喉舌”、有“新美聯儲通訊社”之稱的華爾街日報記者Nick Timiraos在9月10日發佈最新文章表示,美聯儲官員利率立場發生重要轉變,很可能會在9月暫停加息,然後更加仔細地考慮是否需要進一步加息。

他在文章中寫道,一年多來,美聯儲決策者一致認爲,他們寧願加息得過多,也不願意加息得過少——這就是他們對持續高通脹威脅的嚴重性的看法。

 但現在這種觀念正在改變。一些官員仍然傾向於過度加息,他們認爲之後可以再降低。然而,現在其他官員認爲風險更加平衡。他們擔心提高利率會引發不必要的經濟衰退或引發新一輪的金融動盪。

利率更加平衡的偏向是由數據顯示通脹放緩和勞動力市場不再過熱所驅動的。此外,過去一年半實施的異常快速加息預計將繼續在未來幾個月壓縮需求。

9月或暫停加息,但繼續預測還可能加息

美聯儲官員在過去的12次會議中有11次加息,最近一次是在7月份,將利率上調至5.25%-5.5%的區間,達到了22年來的最高水平。他們似乎普遍同意在9月19日至20日的會議上維持利率不變,以便有更多時間觀察經濟對加息的反應。

更大的爭論是什麼會促使他們在11月或12月再次加息。在6月,大多數官員預計他們今年還需要再次加息25個基點。

Timiraos表示,預計在9月會議結束時公佈的預測很可能顯示還有可能進一步加息,但他們是否會實施這樣的加息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在過去的一年裏,官員們一直將有證據表明經濟放緩作爲暫停加息的理由。隨著通脹降溫,證據表明經濟加速增長又成爲加息的理由

這一點從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最近對於強勁經濟活動可能減緩通脹進展的風險描述中顯而易見。上個月,他兩次使用了“可能”這個詞,而不是更有力的“將會”,來描述美聯儲是否會再次收緊政策。他在懷俄明州傑克遜霍爾的講話中表示,更強勁的增長證據“可能會使進一步的進展面臨風險,並可能需要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

鷹派:今秋應再次加息以防萬一

一派官員仍然對通脹感到焦慮,並希望通過今年秋季再次加息以防萬一。這些決策者擔心結束他們的緊縮政策後,在未來幾個月發現其效果不夠。如果金融市場被誤導以爲通脹和利率已經趨於平穩,卻得知事實相反,可能會帶來特別大的衝擊。

過度緊縮也是一種風險,但克利夫蘭聯儲主席梅斯特上個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一直低估了通脹。讓通脹持續上升確實對經濟有成本”。如果事實證明這樣的增長對預期的負面影響更大,她表示:“明年我更願意更快地降低利率”。

“如果我們確實覺得需要加息的話,我不認爲再加息一次必然會使經濟陷入衰退。”美聯儲理事沃勒上週表示。達拉斯聯儲主席洛根則表示,跳過9月份的加息“並不意味著停止加息”。

鴿派:焦點應轉向高利率將持續多久

另一派官員更支持暫停加息。他們希望將焦點從利率還需要上漲多少轉移到當前水平能夠持續多久。儘管美國經濟在第二季度以強勁的2.1%年化增長,而且可能在本季度超過3%,但這些官員對此持懷疑態度,特別是考慮到歐洲等地區增長放緩以及過去加息的滯後影響。

波士頓聯儲主席柯林斯上週在一次講話中表示:“現在必須權衡通脹持續較長時間的風險與貨幣政策過於緊縮導致經濟放緩超過恢復價格穩定所需的風險”。“我們的政策週期需要耐心”。

自7月份美聯儲會議以來,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從3.9%上升至約4.25%,導致包括抵押貸款利率在內的一系列借款成本上升,並在最近創下了22年來的新高。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與美聯儲加息一樣的作用

這些官員還擔心,如果再次加息被證明是不必要的,撤銷它的代價將比鷹派官員所認識到的更加令人困惑和昂貴。

亞特蘭大聯儲主席博斯蒂克上個月表示,他希望在未來一年保持利率不變。隨著通脹下降,通脹調整後的實際利率將會上升。“如果我們適當謹慎,我們有機會將就業方面的損害降至最低。這並不意味著不會有損害。”他說道。

夏季以來,剔除最具波動性的價格變動的核心通脹指標持續下降。紐約聯儲的一項指標從2022年6月的5.5%的高點下降至7月的2.8%以下。其他數據顯示,價格上漲的頻率和幅度在2021年加速後也有所回落。

微調階段

Timiraos表示,毫無疑問,在整個計劃中,再加息一次和不加息之間的差別可能並不是很大。“其中之一會是正確的,而另一個明顯錯誤嗎?我非常懷疑。”前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現任花旗集團首席經濟學家Nathan Sheets表示。“現在剩下的只是微調”。

美聯儲之外的其他經濟學家表示,支出和增長數據可能會誇大經濟在放緩之前的強勁勢頭。PGIM固定收益首席全球經濟學家Daleep Singh表示:“這就是政策意外總是發生的方式:對過去的數據過於關注”。

“目前大部分前瞻性指標表明,儘管實施限制性政策仍然合適,但高實際利率所帶來的抑制力度可能很快會超出這個經濟所能承受的範圍。”他說道。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