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會成爲AI時代的蘋果?亦或再經歷一場“宿醉”?

受人工智能熱潮的推動,英偉達(NVDA.O)關於AI芯片的收入已經起飛,股價也隨之飆升,這是科技新時代已經帶來的早期證據。

今年早些時候,英偉達成爲第七家市值突破一萬億美元的美國上市公司。於是投資者想要知道,這家芯片製造商以及其所在的科技行業未來將何去何從。回顧那些定義了前兩個技術週期(互聯網繁榮和蕭條、智能手機和雲時代)的公司,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技術過渡到人工智能時期,英偉達這家公司的可能性。

隨著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時代的帶來,思科(CSCO.O)這家硬件公司讓投資者相信互聯網泡沫是真實存在的,該公司曾顯示出與英偉達今天所表現的類似的巨大收入增長。它主要生產互聯網所需的網絡設備,其收入從1995財年的不到20億美元躍升至1996年的超過40億美元。此後在接下來的兩年裏每年它的銷售額都增加20億美元。1999年和2000年,思科的銷售額增幅更大,年收入接近190億美元。

然而,20世紀90年代末的網絡建設遇到了障礙。2000年底和2001年初思科增長放緩,然後由於互聯網沒有按預期起飛,該公司在2002年收入下降。許多希望看到大量消費者和企業資金流向網絡的公司未能實現這一願景,導致思科股票大幅下跌。

最終,這些錢確實流向了互聯網,但智能手機的興起真正實現了20世紀90年代末的承諾。蘋果公司於2007年推出iPhone後,2010年銷量迅速飆升,增幅接近80%。2012年,蘋果收入是2007年銷售額的六倍多,移動時代真正來臨了。

雖然目前蘋果的增長確實放緩了,但並沒有如思科一樣被逼近“懸崖”,整個科技行業很容易承受住蘋果增長放緩的影響。這其中有什麼不同?思科的硬件銷售未能在更大的科技領域帶來廣泛的收入增長,但蘋果做到了,這要歸功於通過應用商店銷售的移動App的快速成功。

在新的科技時代,硬件銷售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其他公司會伴隨開發出匹配的軟件和服務。不過,思科在開發在線服務這塊就並未成功。但反觀蘋果,它立即掀起了一股創新浪潮,例如Uber(UBER.N)的叫車服務和Snap(SNAP.N)的Snapchat等移動App。iPhone時代爲PC開發的服務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Meta Platforms(META.O)的Facebook和奈飛(NFLX.O)的流媒體服務等。

分析師已經將英偉達與蘋果進行了比較,主要是因爲這家芯片製造商的利潤率很高,而且還擁有成熟且完善的Cuda平臺生態。憑藉軟硬件深度捆綁,英偉達貌似已經建立起固若金湯的護城河。Melius Research分析師在7月份寫道,

“雖然蘋果從未賣出過全球大部分智能手機,但它創造了該行業的大部分利潤,而且仍然如此。在我們看來,英偉達已經明顯成爲下一個蘋果,憑藉有先見之明的全棧矩陣,它就不僅僅是一家芯片公司。”

爲了預測英偉達是否成功,還需要觀察下微軟(MSFT.O)、Alphabet(GOOGL.O)、甲骨文等雲服務平臺。英偉達一直是這些公司的關鍵AI芯片供應商。這類雲服務平臺公司能否成功快速的開發下一代軟件和服務,爲自己帶來收入?更重要的是,這會在什麼時候發生?

參考蘋果起飛的樣板,這些公司需要在未來幾年內讓他們的新產品取得成功,但分析師表示,如果其他科技公司的收入沒有大幅增加,那麼這波對人工智能的投資可能不太能持續下去。

在英偉達的歷史上,對芯片需求巨大但又突然消失的例子已屢見不鮮。2018年,用於開採加密貨幣的GPU需求下降,導致英偉達CEO黃仁勳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出這樣一段話:

“加密貨幣業務如同一場宿醉,帶來了很多驚喜,但並不知道它將持續多久。”

去年疫情對遊戲顯卡需求的下滑,也同樣對英偉達的收入和股價帶來了巨大沖擊。

不過,英偉達高管堅稱,該公司不需要依靠對生成式AI的興趣來延續成功。首席財務官Colette Kress上個月表示,雖然“生成式AI是企業瞭解人工智能如何工作以及如何應用它的‘頓悟時刻’,”但英偉達的技術將用於更廣泛的AI用途,例如醫藥和超級計算機。

英偉達在未來幾年應該會維持強勁的業績表現,股價在這個期間內也不太可能暴跌,但能否持續強勁上漲則不確定,儘管當前估值至少能維持收入增長。

倘若英偉達像蘋果一樣,其生態系統在未來幾年刺激軟件創新,說服公司繼續購買他們的設備,那麼現在買入它可能就像在2008年買入蘋果股票一樣。但如果你認爲人工智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展現出效果,那麼該股可能會出現下跌,從而在未來提供更好的買入機會。畢竟,思科的市值也已從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深淵中增加了兩倍。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