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歡迎您使用群益社群平台所提供的各項金融資訊服務,為維護您的權益,使用網站請閱讀以下聲明,使用者將視為同意本網站各項聲明:
群益社群平台及其資料提供者、合作結盟廠商與相關電信業者網路系統因硬體設備之故障、失靈或人為操作上之疏失導致傳輸無法使用、遲延、或造成任何資料內容(包括文字、數字、圖片、聲音、影像)遺失中斷、暫時、缺漏、更新延誤或儲存上之錯誤,群益社群平台均不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站上所提供之投資建議及參考資料內容,不得作為任何交易行為之依據,使用者依建議或資料內容進行任何投資行為所產生之風險及盈虧,均需完全自行負擔,群益社群平台不對使用者之投資決策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中之所有鏈結可能連結到其他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對被鏈結之該等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上所提供之產品、服務或資訊,群益社群平台概不擔保其真實性、即時性、正確性及完整性。
群益社群平台對於第三人透過本網站銷售的任何商品,或提供之各種商品促銷資訊及廣告,群益社群平台均不對其交易安全、商品及服務內容負任何擔保責任,其間之所有交易、擔保、賠償責任及售後服務皆係存在於使用者與商品或勞務提供者之間,使用者應事先詳讀各項規格與活動說明,交易期間如因商品或服務提供者發生任何變故或產生糾紛,群益社群平台不負任何責任。
使用者同意群益社群平台保留修改本聲明之權利,修改後之聲明將公佈於群益社群平台上,不另行個別通知使用者。
使用者之發言不能涉及招攬、投顧行為、抬價、點位等內容(涉及個別期貨交易契約未來交易價位之研判、建議或提供交易策略之建議),若有發現此行為本網站對其留言不負任何責任,並將會刪除相關資料如文字、圖片或檔案以及會員身分。
一年多來,不少經濟學家宣稱,在通脹肆虐的同時,美國消費者耗盡疫情期間收到的財政現金補貼後,錢包幾乎已經被掏空了,因此經濟衰退指日可待。
然而,美國家庭一次又一次地給經濟學家“打臉”,證明這些預測是錯誤的。而現在,政府對個人收入和儲蓄數據進行了重大修訂,從而揭示了“打臉”背後的原因。
修訂後的數據更加樂觀
修訂後的數據顯示,自2019年以來,消費者的收入增加了約4000億美元,支出也比之前報告的更加謹慎。更重要的是,這些修訂確認了家庭在大流行期間積累的大量儲蓄緩衝基本保持不變。
從數字上來看,美國人每年的儲蓄比疫情爆發前少了1000億美元,這令人擔憂,但並不像最初報道的減少8300億美元那麼嚴重。由於修正幅度如此之大,許多經濟學家仍在預測的經濟衰退可能會再次推遲——或者甚至壓根不會發生。
掌握家庭財務狀況至關重要,因爲消費者支出約佔美國經濟的三分之二。對消費者的悲觀情緒始於美聯儲2022年10月發佈的儲蓄分析。當時,美聯儲估計,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家庭積累了2.3萬億美元的超額儲蓄,超出了正常預期。儲蓄增加的推動因素包括疫情期間政府的刺激支出,以及經濟停擺導致美國人呆在家裏,消費者支出急劇減少。
然而,2021年夏季,美聯儲經濟學家估計,通脹飆升、消費增加以及政府刺激措施的結束將逐漸導致家庭耗盡儲蓄。到2022年中期,這2.3萬億美元中的四分之一就消失了——至少他們是這麼認爲的。
美聯儲被自己“坑”了
估算個人儲蓄需要觀察兩個因素。一是家庭“應該”儲蓄了多少,二是他們實際儲蓄了多少。最近的政府數據修訂表明,美聯儲經濟學家在這兩點上都是錯誤的。
新數據表明,美國人在大流行前幾年的儲蓄低於之前的預期,而在大流行期間和之後的儲蓄卻高於預期。因此,2019年的儲蓄水平和隨後的儲蓄增長速度均低於經濟學家的估計,也較慢。這兩種效應相互放大,表明美國人“應該”存下的金額可能比美聯儲經濟學家最初計算的少2萬億至3萬億美元。
此前,並非沒有跡象表明數據存在可疑之處。儘管美聯儲估計到2022年第二季度2.3萬億美元的儲蓄會開始消耗,但支票賬戶存款總額仍創歷史新高。此後,這些存款減少了數千億美元,但仍比疫情爆發前高出3萬億美元以上。
沒有“定時炸彈”
美聯儲高估的幅度是巨大的,其分析顯示,美國消費者的超額儲蓄似乎每個月都在穩步減少1500億美元。如果確實如比,美國家庭的支出軌跡不可避免地會導致銀行賬戶空空如也,信用卡被刷爆。美聯儲此前分析預測,超額儲蓄會在八月份耗盡。
現在的好消息是,不僅家庭擁有更大的現金緩衝,而且超額儲蓄幾乎沒有下降,這意味著消費者的支出並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不正常。
近期零售銷售的強勁勢頭和信用卡使用量的增長也顯得更加樂觀了,因爲如果超額儲蓄真的幾乎蕩然無存,但消費者卻還在繼續花錢,那麼創紀錄的信用卡債務就是一個“定時炸彈”。但是,一旦家庭仍然擁有數萬億美元的現金,那很明顯支出和收入是匹配的。信用卡使用量的增加反而表明,消費者對收入增長持樂觀態度。
全面的數據修正也證實了這種樂觀情緒。報告顯示,過去兩年個人收入的增長速度比最初報告的要快。個人收入較高且增長較快,意味著高水平的消費者債務是由於人們更願意進行大額、超前購買。
總的來說,與普遍看法相反,消費者並沒有入不敷出、耗盡積蓄,也沒有在絕望中求助於信用卡。所謂的消費者“定時炸彈”沒有迫在眉睫,也沒有理由預期很快就會出現消費不足引發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