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考驗日本石油外交

巴以戰火點燃,美國、德國等G7國家立即發表聲明予以譴責,旗幟鮮明地表明立場。作爲G7成員國之一,東京方面也做出譴責,但其反應卻較其它G7國家更爲剋制。

直到10月11日,日本纔將哈馬斯的襲擊稱爲“恐怖主義”,也沒有提及以色列的自衛權利——這是其它G7成員國使用的語言。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也不在10月9日就巴以衝突簽署聲明的五位G7領導人之列,這引發了對該集團反應是否統一的質疑。

隨著事態升級,七國集團(G7)財長在摩洛哥開會,就巴以衝突發表了一份簡短聲明。一名參與該聲明談判的政府官員表示,日本一直希望避免使用任何可能被視爲挑釁的措辭。

三位瞭解內情的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對能源安全的擔憂,以及日本在該地區的多元化外交利益,解釋了爲什麼東京對巴以局勢的態度比其他G7國家更爲中立。

分析人士表示,儘管日本此後採取了更大膽的措辭,但它的猶豫也使日本如何與其它G7成員國統一立場複雜化。日本正準備下月在東京主辦七國集團外長會議,預計不斷升級的巴以局勢會是主要議題。

日本外相上川洋子週二就日本的立場表示:“巴以局勢每分鐘都在變化,日本每次都針對最新局勢表達立場。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對日本能源安全非常重要。日本正密切關注局勢。”當被問及日本對中東的石油依賴時,她補充道,中東供應了日本90%以上的石油需求。

6_2310172140042531.png

作爲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巴以衝突對日本在中東的石油生命線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幾十年來,日本一直試圖在巴以爭端中採取中立路線,呼籲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對日本來說,這種做法源於1973年石油危機的痛苦記憶。當時中東產油國針對在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戰爭期間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包括日本)發佈了禁運令。此後,能源匱乏的日本一直試圖與主要石油生產國沙特和伊朗建立友好關係。

諮詢公司歐亞集團董事戴維·博林(David Boling)表示,

“日本中東政策的主線一直是維持從該地區的能源進口。東京將爲如何應對這場危機而煩惱,因爲它擔心這場衝突會以某種方式危及其石油生命線。”

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理事保坂碩二(Shuji Hosaka)表示,

“雖然美國是日本最親密的盟友,但在中東問題上,東京將非常警惕自己被視爲美國的代理人。在阿拉伯國家的普通民衆看來,日本可能會跟隨美國的步伐。而這將使日本付出一些代價。”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