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歡迎您使用群益社群平台所提供的各項金融資訊服務,為維護您的權益,使用網站請閱讀以下聲明,使用者將視為同意本網站各項聲明:
群益社群平台及其資料提供者、合作結盟廠商與相關電信業者網路系統因硬體設備之故障、失靈或人為操作上之疏失導致傳輸無法使用、遲延、或造成任何資料內容(包括文字、數字、圖片、聲音、影像)遺失中斷、暫時、缺漏、更新延誤或儲存上之錯誤,群益社群平台均不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站上所提供之投資建議及參考資料內容,不得作為任何交易行為之依據,使用者依建議或資料內容進行任何投資行為所產生之風險及盈虧,均需完全自行負擔,群益社群平台不對使用者之投資決策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中之所有鏈結可能連結到其他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對被鏈結之該等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上所提供之產品、服務或資訊,群益社群平台概不擔保其真實性、即時性、正確性及完整性。
群益社群平台對於第三人透過本網站銷售的任何商品,或提供之各種商品促銷資訊及廣告,群益社群平台均不對其交易安全、商品及服務內容負任何擔保責任,其間之所有交易、擔保、賠償責任及售後服務皆係存在於使用者與商品或勞務提供者之間,使用者應事先詳讀各項規格與活動說明,交易期間如因商品或服務提供者發生任何變故或產生糾紛,群益社群平台不負任何責任。
使用者同意群益社群平台保留修改本聲明之權利,修改後之聲明將公佈於群益社群平台上,不另行個別通知使用者。
使用者之發言不能涉及招攬、投顧行為、抬價、點位等內容(涉及個別期貨交易契約未來交易價位之研判、建議或提供交易策略之建議),若有發現此行為本網站對其留言不負任何責任,並將會刪除相關資料如文字、圖片或檔案以及會員身分。
《華爾街日報》表示,隨著利率飆升,金融危機還會遠嗎?也許吧,但事情往往沒那麼簡單。
本週,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自2007年以來首次突破5%。雖然以歷史標準衡量不算高,但與2020年不到1%相比,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自漢密爾頓時代以來,5%左右是投資級利率的平均水平,”Grant 's Interest Rate Observer的創始人兼編輯James Grant表示。“問題在於此前10年的超寬鬆貨幣帶來的結構。人們將其歸咎於利率正常化。上一輪利率異常纔是問題所在。”
自2022年利率開始上升以來,市場已經經歷了兩輪崩盤。在美國,今年早些時候的飆升引發了地區性銀行的倒閉。在英國,槓桿養老基金一年前受到了利率上升的衝擊。在這兩種情況下,政府都進行了干預,以防止問題蔓延。
從歷史上看,貨幣政策的大震盪會增加金融市場失控的可能性。今年5月發表的一項研究對17個發達國家150年來的加息情況進行了分析,其結論是,“在加息之前的一系列降息(或長期低利率)會大大增加危機風險。”西班牙銀行的一位高級研究員和三位合著者將其稱爲“U型貨幣利率路徑”,“(這)通過信貸和資產價格週期,增加了銀行業危機爆發的風險。”
有時,利率上升與金融崩潰之間的因果關係是明確的,其他時候則更令人困惑。信貸損失、流動性緊縮和高槓桿率往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辦法將不同因素的影響清晰地隔離開來。
以下是一些歷史上的例子。
上世紀80年代的儲貸危機
美聯儲在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爲抗擊通脹而加息,導致美國大部分儲蓄和貸款行業資不抵債。聯邦政府設定了存款利率,允許儲蓄機構以存款利率支付,這導致許多客戶將資金轉移到其他地方以尋求更高的回報。
與此同時,信用合作社(S&Ls)主要提供長期固定利率抵押貸款。隨著利率飆升,這些資產的市值暴跌。(今年倒閉的第一共和銀行和硅谷銀行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監管機構任由殭屍儲蓄機構持續存在多年,但它們的財務狀況變得更糟。到20世紀80年代末,有1000多家儲蓄銀行倒閉,迫使國會批準兜底計劃。
大陸伊利諾伊國家銀行擠兌
1984年5月,大陸伊利諾伊國家銀行遭遇全球擠兌,當時它是美國第七大銀行。與此同時,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突破13%,高於一年前略高於10%的水平。這家銀行當時發展迅速,因爲即使在利率飆升的情況下,該銀行也以低於市場的利率發放高風險貸款。
1981年,芝加哥的一家競爭對手對《華爾街日報》說,“即使優惠利率是20%,他們也在發放16%的固定利率貸款。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由於遭遇擠兌,銀行業監管機構最終提供了數十億美元的援助,併爲所有存款人和債權人提供擔保,導致大陸伊利諾伊國家銀行被稱爲最初的“太大而不能倒”銀行。
“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指數(DJI)下跌22.6%,對那次股市崩盤的事後分析往往指向程序交易策略,即投資組合保險和指數套利等,這些策略像滾雪球一樣導致了巨大的損失。追加保證金通知接踵而至,那個時代的計算機化交易系統無法處理如此龐大的交易量。
不過,事實上利率和外匯市場纔是崩盤的關鍵驅動因素。當時美元兌馬克一直在走弱,而3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從3月份的7.5%飆升至10%以上。當收益率走高時,股票通常會下跌,因爲公司的未來收益會減少。那年夏天,股市一直在上漲,也爲隨後的崩盤埋下了伏筆。
1994年危機
當時,美聯儲在12個月內將利率提高了一倍,達到6%,令市場感到意外。一系列加息拖累了債券投資組合和墨西哥經濟,並暴露了華爾街經紀公司基德皮博迪因虛假交易利潤而倒閉的醜聞。
當時的加息包括在11月份加息75個基點,同年12月,加州奧蘭治縣在對利率進行了一系列災難性的錯誤押注後申請破產。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
投機者對下一個燒錢的互聯網寵兒大肆押注,他們並不關心投資基本面。互聯網股票泡沫的破滅有很多罪魁禍首。
但從1999年6月到2000年5月,美聯儲確實六次加息,最後一次上調了0.5個百分點至6.5%。當時,泡沫已經被戳破。到2003年,利率降至1%,爲近20年的低利率奠定了基礎。
2007-2009年的經濟衰退
隨後,人們更多地指責美聯儲將利率維持在過低水平的時間過長,而不是將利率提高得過高。從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聯儲17次加息,每次加息25個基點。房地產市場衰退的跡象在停止加息時已經浮出水面。到2007年,金融危機開始爆發,美聯儲在當年晚些時候轉向降息。
對於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來說,高利率的影響直接衝擊到他們的家庭,因爲他們所承擔的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在初始利率到期後重置得更高。通常情況下,客戶的能力僅限於支付最初的優惠利率,而放款人並不在乎,因爲他們很快就把貸款打包賣給了抵押貸款支持債券的投資者。
隨之而來的信貸損失可能更多是由於寬鬆的承保標準,而非利率上升。然而,當貸款重新調整時,更高的利率導致了創紀錄的止贖,導致危機進一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