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熊”和違約擔憂引爆市場疑問:美債還是避險資產嗎?

長期以來,當不確定性、恐懼和全面恐慌促使投資者尋求“避風港”時,美國國債一直是投資者的首選資產,但其聲譽最近受到了重大打擊。

金融市場對美國國債潛在風險的爭論日益激烈,一些知名人士提出了質疑。上週五,穆迪將美國信用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這表明該評級機構未來可能會下調美國信用評級。

與此同時,政府的鉅額赤字導致債務飆升,而美聯儲加息引發的美國債券歷史性拋售,突顯出美債價格其實很脆弱。

安聯首席經濟顧問Mohamed El-Erian此前表示:“人們談論比特幣,談論股票是‘安全資產’,因爲由於利率風險的性質,他們已經對美國國債是安全資產這一說法失去了信心。”

與此同時,Principal Asset的Seema Shah早些時候也表示,“有太多不同的力量在衝擊債市,很難真正確信今天的美國國債是避風港。”

今年6月,達拉斯聯儲的一份報告稱,買家將短期美國國債視爲真正的避風港,並指出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期間,長期美國國債的資金淨流入額有所下降。該行表示:

“長期美國國債可能沒有違約風險,但它們有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在到期前出售債券時,價格有時是不確定的,尤其是在金融市場壓力大的時候,”

但違約可能的出現也給美債帶來了另一個風險,投資者早些年甚至不會考慮它。

6_2311131725164091.png

今年3月,Richard Bernstein Advisors的一份報告稱,自2011年美國聯邦政府首次被下調信用評級以來,國國債的信用違約掉期利差已經攀升這意味著市場正在支付更多的錢來防範曾經不可想象的事情。

然後是今年春天的債務上限鬧劇,以及惠譽8月份下調美國信用評級,理由是債務負擔不斷上升和政治功能失調。

穆迪在警告中也提到了類似的問題,如果該評級機構隨後下調美國信用評級,那麼在三大評級機構中,美國債務違約風險將不在最安全的類別之列。

隨著聯邦赤字繼續擴大,對美國債務的擔憂一直在加劇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一項模型最近得出結論,美國大約有20年的時間來改變其債務規模,否則某種形式的違約將不可避免。

隨著對債務可持續性和債券價格的擔憂加劇,投資者也變得更加不安。幾次長期美國國債的拍賣需求疲軟,買家要求對持有美國國債的風險進行更高的補償。

不過,道明證券分析師Gennadiy Goldberg並不認爲美國國債作爲避險資產的地位正在下滑。他表示,“當發生火災時,沒有人擔心消防部門的長期可持續性,他們只會在危險的時候打電話給消防部門,美國中國財政部就是後者。”

在他看來,由於美國經濟增長依然強勁,投資者將一直願意繼續持有風險較高的資產。但如果避險情緒真的全面衝擊市場,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他補充道:

“屆時如果沒有避險資金湧入美國國債,我會感到震驚。”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