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恐成“反指”?策略師警告:美國通脹再現抬頭之勢!

外媒宏觀策略師Simon White認爲,通脹正開始重新抬頭,這與高盛有關通脹將在明年繼續放緩的觀點相左。

White表示,已經有跡象表明,價格增長將在2024年復甦,這使得美聯儲的下一步行動更有可能是在長時間的暫停之後繼續加息。

高盛在《2024年宏觀展望》中表示,“我們認爲,反通脹的最後一英里不會特別艱難。”

但White指出,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除日本外的10國集團成員國明年的核心CPI遠不會平穩回落至2%-2.5%,通脹應該會開始重新升溫,最終促使美聯儲和其他央行進一步加息,高盛恐怕又要當一回“反指”。

通脹依舊是全球央行的“心頭恨”,市場預期他們最終將取得好結果,美國和歐洲的CPI固定掉期預計未來12個月整體價格增長將穩步下降至2%-2.5%。

但未來幾個月,波動性可能會增加。通脹通常滯後於經濟增長,在它顯示出明確的上升跡象之前,經濟增長可能會先進一步放緩,從而加深市場對美聯儲明年降息的預期。

White認爲,美國經濟應該會避免衰退,而歐洲和英國也可能會設法避免全面的經濟收縮。但著通脹迴歸的跡象越來越明顯,美聯儲、歐洲央行甚至英國央行的下一步行動可能是加息,而不是降息。由於意識到利率可能不得不持續走高,股票和債券將面臨下行風險。

White指出,至少有三個領域的數據已經顯示,通脹將很快重新加速。

首當其衝的便是持續的鉅額財政赤字正在推動企業利潤,自疫情以來,企業利潤現在是企業定價的主要驅動因素。其次,商品通脹再次加速,加劇了仍然居高不下的服務通脹。最後,中國的物價上漲將日益加劇全球通脹壓力。

6_2311151705218671.png

White表示,新冠疫情的衝擊使企業價格的最大驅動因素髮生了巨大變化,利潤現在是主要影響因素。在美國,在新冠疫情前的30年裏,勞動力成本佔實際企業價格變化(即單位實際總增加值的價格)的50%以上,而利潤佔變化的20%以下。

但自2020年以來,情況發生了逆轉:勞動力只佔企業價格變化的30%,而利潤所佔的份額卻上升到了38%。利潤現在是企業價格的最大單一驅動因素,因此對通脹的影響要大得多。

雖然企業利潤和利潤率最近有所回落,但White稱,對於那些認爲美國通脹已經下降的人來說,這不應該給他們帶來任何安慰。

談到2020年和2021年利潤的快速增長,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是顯而易見的問題。目前,政府赤字目前是企業利潤的最大推動力

6_2311151705243212.png

在疫情爆發之初,財政刺激大幅上升,之後有所下降,導致企業利潤率停滯不前。然而這種刺激現在已經回升,因此利潤率應該很快也會回升。

此外,赤字可能會保持在高位。國會預算辦公室(CBO)也有同樣的預期,預計2024年的赤字將從2023年的5.4%升至5.8%,2025年升至6.1%。

6_2311151705262113.png

工資增長下降是高盛反通脹論點的一部分。但White指出,在這個週期中,工資可能不會像上世紀70年代那樣成爲第二輪通脹效應的主要載體,更多的寡頭壟斷企業意味著利潤承擔了這一角色。

此外,通脹的潛在動力正在轉變商品通脹已開始從低位回升,並開始推高仍處於高位的服務通脹,進而推高整體CPI。核心商品通脹的持續下降是高盛的另一個反通脹論點,但商品通脹“初生”的上升可能會受到來自中國的進一步支撐。目前領先數據給出了一個越來越清晰的信號,表明當局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正在產生影響。

6_2311151705278834.png

中國的PPI數據是衡量全球週期性通脹的最佳指標之一,它的持續上升將意味著美國和全球CPI的上升壓力迅速增大。此外,中國PPI的領先數據顯示,它應該會繼續上升。White總結道:

“現在看起來,我們似乎已經進入了反通脹的最後一英里,但綜合上述所有因素,們正接近本輪通脹週期的最低點,而且形勢很快就會變得不那麼溫和。正如全球最成功的宏觀對沖基金經理之一的德魯肯米勒所建議的,‘永遠不要投資於當下。’”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