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歡迎您使用群益社群平台所提供的各項金融資訊服務,為維護您的權益,使用網站請閱讀以下聲明,使用者將視為同意本網站各項聲明:
群益社群平台及其資料提供者、合作結盟廠商與相關電信業者網路系統因硬體設備之故障、失靈或人為操作上之疏失導致傳輸無法使用、遲延、或造成任何資料內容(包括文字、數字、圖片、聲音、影像)遺失中斷、暫時、缺漏、更新延誤或儲存上之錯誤,群益社群平台均不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站上所提供之投資建議及參考資料內容,不得作為任何交易行為之依據,使用者依建議或資料內容進行任何投資行為所產生之風險及盈虧,均需完全自行負擔,群益社群平台不對使用者之投資決策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中之所有鏈結可能連結到其他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對被鏈結之該等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上所提供之產品、服務或資訊,群益社群平台概不擔保其真實性、即時性、正確性及完整性。
群益社群平台對於第三人透過本網站銷售的任何商品,或提供之各種商品促銷資訊及廣告,群益社群平台均不對其交易安全、商品及服務內容負任何擔保責任,其間之所有交易、擔保、賠償責任及售後服務皆係存在於使用者與商品或勞務提供者之間,使用者應事先詳讀各項規格與活動說明,交易期間如因商品或服務提供者發生任何變故或產生糾紛,群益社群平台不負任何責任。
使用者同意群益社群平台保留修改本聲明之權利,修改後之聲明將公佈於群益社群平台上,不另行個別通知使用者。
使用者之發言不能涉及招攬、投顧行為、抬價、點位等內容(涉及個別期貨交易契約未來交易價位之研判、建議或提供交易策略之建議),若有發現此行為本網站對其留言不負任何責任,並將會刪除相關資料如文字、圖片或檔案以及會員身分。
汽車行業一直致力於解決如何製造價格實惠的電動汽車,目前這項任務可能會因爲一個關鍵指標而變得更加容易。繼去年取得創紀錄上漲之後,電池價格正在恢復長期下降趨勢。
根據彭博NEF的年度鋰電池價格調查,今年平均電池組價格降至每千瓦時139美元,較2022年的161美元下降了14%。這是調查中觀察到的自2018年以來最大的跌幅。然而,這次價格下跌背後的故事與往年有些不同。
從歷史上看,電池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術創新。但2023年情況並非如此。今年電池價格下降主要歸因於原材料成本下降。
自一月份以來,主要電池金屬(尤其是鋰)的價格大幅下跌,原因是從原材料和零部件到電池組和電池組的電池價值鏈,所有環節的產能大幅增長。
其次,需求預期也發揮了作用。電池需求同比持續增長,但下半年部分電動汽車市場增速放緩,主要原因是借貸成本上升和經濟不確定性。
僅中國的電池產量就超過了全球需求,這是全球供應過剩的一個指標。今年主要製造商的電池製造工廠利用率也低於2022年。工廠並未達到最大理論產能,這與一些汽車製造商縮減目標的趨勢一致。
電池組平均價格是從鋰電池買家和賣家那裏收集的300多個調查數據點的結果,覆蓋客用電動汽車、商用車、公共汽車、兩輪和三輪車以及固定存儲應用。價格因行業而異,中國電動公交車和商用車的價格最低爲100美元/千瓦時。全電動乘用車的平均價格爲128美元/千瓦時。
近年來,各個行業的電池價格已經趨同,這表明該行業的成熟和增長。不同行業的價格差異可歸因於成熟度和訂單量的差異,以及電池和電池組設計要求的差異。雖然不同的應用繼續需要不同的規格,但預計它們未來將遵循類似的趨勢。
最大的問題是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彭博預計預計明年電池組成本將降至2023年實際成本133美元/千瓦時。從長遠來看,預計2027年電池組價格將降至100美元/千瓦時以下。100美元/千瓦時的數字經常被認爲是電動汽車與內燃機汽車價格持平的基準。雖然這是一個有用的參考,但現實要複雜得多。一些細分市場已經達到了評價,但還有一些細分市場仍需要降低價格。例如,中國的城市汽車已經跨過了門檻,而美國的皮卡車面臨著更大的困難,因爲它們依賴大電池。同時,值得注意的是,100美元/千瓦時已經是一個使用了十多年的名義數字,而在此期間,製造內燃機汽車的價格也在急劇上漲。
隨著各國尋求電池供應鏈本地化,區域電池價格動態將在未來幾年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的電池組最便宜爲126美元/千瓦時,而美國和歐洲的價格分別高出11%和20%。較高的價格反映出這些市場相對不成熟、生產成本較高、產量較低、應用範圍多樣化以及電池進口。
美國和歐洲等地區電池製造的本地化可能會在短期內推高本地生產的電池價格。隨著行業的成熟,這些成本最終可能會下降。與目前大多數電池的生產地亞洲相比,這些地區的能源、設備、土地和勞動力成本較高,因此價格較高。美國《 通貨膨脹削減法案》規定的每千瓦時45美元的電池和電池組生產稅收抵免等地方政策可能會抵消部分成本,但對定價的影響尚不清楚。
過去幾年的情況表明,電池價格並不總是遵循簡單的下降軌跡。由於投入成本或供需動態,一路上可能會遇到坎坷。歸根結底,要讓電池和電動汽車變得更便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這一努力需要在產能擴張、研發和製造工藝改進方面持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