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的“粉飾”已結束!新一輪銀行業危機恐正在路上

距離2023年的銀行業危機還不到一年,又一家美國銀行倒閉了。

在此前危機中,包括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在內的幾家大型銀行倒閉。當時,不少分析師預測,銀行倒閉潮還沒有結束,還會有更多銀行倒閉。

但在去年的大部分時間裏,美國地區銀行業一直很安靜,銀行系統一直相當平靜,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美聯儲爲救助其他陷入困境的銀行而制定的緊急計劃,即所謂的“銀行定期融資計劃”(BTFP),該計劃幾周前就到期了。換句話說,美聯儲不再向陷入困境的銀行提供緊急貸款。

而在這一計劃僅僅喊停一個月後,今年第一個“受害者”出現了: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共和第一銀行在上週五被監管機構接管。

共和第一銀行和去年倒閉的其他美國地區銀行一樣,都有同樣的問題——資產負債表上的“未實現債券損失”太多。就像去年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等一樣,共和第一銀行在2021年和2022年用客戶的存款購買了美國國債,當時美債價格處於歷史最高水平。

到2023年初,情況發生了逆轉。債券價格暴跌,甚至被認爲是“安全”和“穩定”的美國國債的價格也大幅下跌,銀行也蒙受了巨大損失。

當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就會下跌。因此,當美聯儲爲了控制通脹而將利率從0%提高到5%時,他們在債券市場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這也意味著銀行正在蒙受著巨大損失。

硅谷銀行只是冰山一角。許多其他銀行已經累積了巨大的債券損失。事實上,去年美國銀行業的未實現損失總額達到了驚人的6200億美元。

美聯儲知道他們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所以他們創建了BTFP,這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假想”遊戲。

通過BTFP,銀行可以用他們的債券投資組合作爲抵押從美聯儲借錢。但是,每個人都只是假裝這些債券仍然等於票面價格,而不是按照實際的市場價格對債券進行估值

去年,美聯儲通過這種計劃,成功地防止了任何令人尷尬的銀行倒閉。現在BTFP已經到期,但很明顯,銀行體系的問題並沒有消失。共和第一銀行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因爲債券價格仍在下跌(利率仍遠高於2021-2022年的水平),銀行仍坐擁鉅額未實現虧損。

現在,美聯儲已經停止了“假想”,銀行倒閉又開始了。這並不是說所有銀行的狀況都很糟糕,一些銀行在過去12個月積極使用BTFP整頓其財務狀況。不幸的是,大多數銀行都沒有這樣做,這就是爲什麼美國銀行體系中仍有超過5000億美元的未實現損失。這意味著共和第一銀行可能不會是今年唯一倒閉的銀行,除非美聯儲再次帶著“救命藥”入場。

但現實情況是,仍有很多銀行存在大量未實現虧損。而其中最大的一個恰好是美聯儲。

根據美聯儲自己上個月剛剛發佈的財務報表,美聯儲的未實現損失總額接近1萬億美元,更準確地說是9484億美元。而這些未實現的損失絕大部分來自美國國債。所以就像硅谷銀行、簽名銀行、第一共和銀行和現在的共和第一銀行一樣,美聯儲已經完全破產了。

事實上,美聯儲的總資本只有510億美元,而虧損卻高達9480億美元。這意味著美聯儲資不抵債的比率是19倍。當然,很多人會堅持認爲這無關緊要,就像他們堅持認爲美國的鉅額債務無關緊要一樣,但這是更荒謬的幻想。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公佈的報告顯示,美國銀行業的未實現虧損超過5000億美元,而理論上會救助銀行業的美聯儲本身就有9000億美元的虧損。美國政府本應救助美聯儲,但現在美國政府也有著50多萬億美元的債務。這是一筆又一筆的債務。

就像BTFP一樣,每個人都想玩一場巨大的“假想”遊戲,假裝美聯儲的償付能力不是問題,假裝美國政府的鉅額債務不是問題。相反,它們是巨大的挑戰。最終的結果將是美元可能會失去全球儲備貨幣的地位。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