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斥巨資自救,股價能否“回血”?

上週五,蘋果(AAPL.O)股價飆升6%,好於預期的第二財季業績及其美國企業史上最大的股票回購計劃提振了投資者的樂觀情緒。

理論上,蘋果11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應該會提振其股價,因爲這在市場上造成了額外的購買壓力,並且通過減少股票數量增加每股收益,使其對投資者更具吸引力。然而,最近的歷史表明,花費數十億美元進行股票回購並不能保證該票成爲巨大的贏家。

諮詢公司RiskReversal Advisors負責人丹·內森(Dan Nathan)上週表示,蘋果一直在回購股票,因此加大回購對推動股價繼續上漲“沒有多大影響” 。 “在過去三個財年中,他們平均每季度回購股票200億美元,其實就是讓這些股票不在市面上流通,”內森說。

之前的回購並沒有讓蘋果股價大漲。儘管上週五出現反彈,但蘋果股價今年仍然下跌,並且在更長時間內表現落後於一些大型科技競爭對手。“他們一直在買入該股,但其表現遠遠落後於納斯達克指數。因此,投資者決定,他們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可能最好(用來購買美債)賺取5%,然後再回去購買股票。”內森說。

蘋果並不是唯一一家未能通過回購實現股價突破的公司。Invesco Buyback Achievers ETF (PKW) 今年迄今以及過去12個月的表現均遜於標準普爾500ETF。該基金追蹤美國過去12個月內將流通股票數量減少至少5%的公司,不過蘋果並未包含在該基金的持倉範圍內。

這隻回購ETF的表現不佳並非因爲受到小公司的拖累。今年迄今爲止,該基金中最大的五隻股票表現均不及標普500指數。例如,其重倉股T-Mobile在2024年僅上漲2.8%,而大盤的漲幅爲7.5%。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