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動手“修理”就業數據,市場信任要爆雷了?

當威權主義步步緊逼,擁護者常會把強人的權力擴張包裝爲“理性抉擇”——甚至是國家利益的需要。

CNN刊文稱,上週日,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助手就採用了這一套路,爲總統突如其來地解僱美國勞工統計局(BLS)局長艾麗卡・麥肯塔弗(Erika McEntarfer)辯護,理由是她公佈的就業數據衝擊了特朗普所謂“新時代黃金時期”的論調。

但這場人事清洗,再加上特朗普同時試圖破壞美聯儲獨立性的行動,正嚴重威脅著美國經濟一向引以爲傲的穩定性與公信力——這正是幾代人賴以繁榮的基石。

這樣的政治干預或許可以進一步鞏固特朗普不斷膨脹的權力,但也可能適得其反,侵蝕投資者、企業和各種機構對政府經濟數據的信任。這些數據是他們作出關乎數百萬民衆生活決策的基礎——甚至連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都要依賴它。

一旦國家無法保障官方數據的獨立性,就可能步入阿根廷或希臘的後塵——用虛假的繁榮數字掩蓋經濟病竈,最終引發金融危機。

特朗普對勞工統計局的打擊,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問題”。這更是一個愈加狂妄的總統,在經歷了今夏一連串政治勝利後愈發自認爲“至高無上”,不受約束的表現。

特朗普主導國會、挑戰憲政底線,已讓原本旨在限制總統權力的機制名存實亡——而這正是美國建國時,爲擺脫專制統治所立下的根本原則。

他滲透整個社會的野心,也展現在對頂尖大學的意識形態施壓、對大型律所的脅迫、以及對媒體的持續攻擊中。與經濟數據戰線如出一轍,特朗普和他的助手還對政府中的科學家和專家展開了清洗,只因他們的研究結論不符合“MAGA”運動在氣候變化和疫苗問題上的立場。

雖然共和黨歷來批評“自由派官僚體制”會阻礙其政策目標的實現,但特朗普對自己所領導政府的進攻,實際上是把越來越多的不可問責權力,集中到了白宮。

特朗普“以權壓數”,反將自己置於經濟風險之中

但總統的這一舉動,正冒著巨大的經濟風險。

在短期內,他對政府數據可信度的攻擊,可能加劇原本就籠罩白宮的經濟不確定性,並令共和黨在來年的中期選舉前景更加暗淡。

“勞工統計局是全世界最優秀的統計機構。它的數據在全球範圍內都受到信任。”前BLS局長威廉・比奇(William Beach)在CNN節目《國情諮文》中對凱西・亨特(Kasie Hunt)表示。“但我確實認爲,總統對局長以及整個局的攻擊,正在破壞這套系統,長遠來看會動搖外界的信任。”

特朗普的高級助手上週日齊聚電視節目,爲總統在就業數據發佈後表現出的“過激反應”辯護。

白宮經濟委員會主任凱文・哈塞特(Kevin Hassett)在NBC《會見新聞界》中表示:“總統希望自己的人來掌管,這樣我們看到的數據會更加透明、更加可靠。”

另一位高官、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則在CBS《面對國家》中稱:“我們當然希望數據具有一定的可靠性……雖然數據總會被修正,但有時這種修正非常極端。總統就是總統,他有權選擇誰在行政機構工作。”

特朗普對7月就業數據顯示僅新增7.3萬個崗位感到惱火,而5月和6月的就業數據也被下修了25.8萬個崗位。這樣的修正本是BLS長期追蹤經濟走勢、求準求實的必要做法。但這些數字也確實與特朗普“經濟火熱”的說法相矛盾,尤其是在其他數據顯示增長放緩、通脹升溫之際。

如今最大的風險是:特朗普編造經濟現實的傾向可能會產生“慣性”,動搖外界對美國統計數據的信任,即使他卸任多年也難以恢復。

雖然BLS的數據是多層級審覈流程產出的,不太可能被一人操控,但如果他任命了一個“唯總統命是從”的政治人物接掌BLS,內部官員將面臨巨大壓力去“修改”數據。

如果下個月的數據更差,他還會解僱別人嗎?如果數據突然轉好,還有人會信這些數字真實嗎?

“就算他任命的新局長是最優秀的人才,一旦他們發佈了一個不理想的數據,大家還是會懷疑‘這數字是不是被修飾過’。”比奇在CNN上如是說。

特朗普試圖一再“改寫現實”

總統轉而攻擊本屆政府中原本中立的數據機構,只因他們發佈了他不喜歡的報告,這並不令人驚訝。

早在2018年,他就曾告訴支持者:“記住,你所看到的、你所讀到的,並不是真正發生的事。”

這句“名言”貫穿了他整個第一任期。

他上任第一天就爲就職典禮的觀衆人數爭論不休,堅稱自己吸引了“史上最多的人”。這在當時似乎是個笑話,但後來事實證明,這只是他“製造事實”風格的開始。

這次炮製就業數據的行爲,也讓人想起他當年對新冠疫情的草率處理——他曾聲稱“如果我們不做檢測,就不會有病例”。

而他宣稱上週五公佈的就業數據“被操縱了”,更讓人想起他最嚴重的一次“真相攻擊”——謊稱2020年大選“被偷走”。當選票結果對他不利時,他就想摧毀產生這個結果的整個制度。

特朗普已經毫無顧忌,他到底想幹什麼?

在上週五的動向之後,人們難免回想起2020年那段動盪時光:特朗普常常因個人遭遇的尷尬,而訴諸威權手段。

他的批評者經常斷言,無論他做什麼,威權主義都在推進——畢竟現在有整個政治和媒體的產業鏈都在傳播“美國正在成爲獨裁國家”的論調。

特朗普的種種行爲,的確正在侵蝕美國的民主與多元制度。他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án)、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等民粹威權領導人的比較,越來越貼切。

而這場就業數據風波,也發生在第二任特朗普政府幾乎毫無約束之際。

他幾乎憑一己之力,改變了全球貿易格局,通過關稅制裁實施自己的意志,完全繞過了俯首聽命的共和黨國會,後者對自己的憲法職責幾乎毫無捍衛。

他將情報機構工具化,製造假說,調查前總統奧巴馬政府“通俄門”,甚至指控其“叛國”。

他讓司法部爲自己服務,引發外界猜疑:吉絲蓮・麥克斯韋(Ghislaine Maxwell)與司法部副部長託德・布蘭奇(Todd Blanche)會面兩天後,就被轉送到一座條件更好的監獄——而特朗普此時正爲自己與她已故同伴、涉性侵案的傑弗裏・愛潑斯坦(Jeffrey Epstein)之間的關係焦頭爛額。

上週日,他還要求修改得克薩斯州的選區劃分,以確保共和黨在明年仍能控制衆議院,結果引爆中國全國性政治危機。

如今的特朗普第二任期,更像是一場要將世界“按他想象”重新書寫的實驗。他赦免了多名捲入2021年1月6日國會騷亂的定罪人員;國防部牆上反對過他的將領照片被悄然撤下;他也反覆攻擊法官,並稱他們的裁決“非法”——CNN記者亞倫・布萊克(Aaron Blake)將這種行爲稱爲“奧威爾式的統治”,毫不爲過。

而如今,這種“不受限制”的感覺,已然滲透到他的外交政策中。

上週,因俄羅斯拒絕接受其提出的烏克蘭和平計劃,特朗普突然稱將重新部署美國的核潛艇,以回應俄前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的威脅。

梅德韋傑夫如今早已淪爲網絡噴子,在俄羅斯政壇幾無實權,因此很難理解特朗普爲何會被輕易激怒。更別提美國的核潛艇本就長期在海中巡邏,隨時可發射導彈,是戰略威懾的核心。但在本週即將迎來廣島核爆80週年紀念日之際,美國總統居然輕率地進行“核威脅”,令人不寒而慄。

與此同時,特朗普對國會的一次微弱反對錶現出強烈憤怒。民主黨上週在參議院動用少數黨特權,阻止他在夏季休會前強行推進保守派司法提名人選。他爲此對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咆哮:“去死吧!”——只因沒能達成一個簡單的換取部分政府預算恢復的交易。

這場因國會常規博弈而引發的“火山式爆發”,再次印證了:特朗普已習慣事事如願,絕不容忍任何阻擋。

而他也已下定決心,不讓任何人擋住他的路。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