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滯後效應終結?未來數月,美國物價衝擊將更加顯著!

企業正將更多關稅相關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在特朗普發起貿易衝突的初期,許多企業選擇自行消化額外稅負。但隨著利潤率持續惡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企業已無力維持價格穩定——這意味著未來數月關稅對物價的衝擊將更加顯著。

本週美國商務部等政府數據顯示,6月家居用品、玩具和電器等受關稅影響較大的商品價格普遍上漲。而在特朗普上週四宣佈新一輪全球關稅前,阿迪達斯、寶潔、史丹利百得等跨國企業已向投資者透露,它們要麼已提價,要麼即將採取行動以抵消關稅成本。沃爾瑪、孩之寶和美泰等公司此前也警告過關稅將推高售價。

我們絕不願意因關稅而承受更低的利潤率,”童裝製造商卡特首席財務官韋斯滕伯格在7月25日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上直言,“如果這將成爲永久性成本增加,我們必須找到轉嫁途徑。”

自特朗普今春推出貿易政策以來,經濟學家始終在觀察關稅引發的漲價跡象,但通脹水平始終相對溫和,甚至讓白宮宣稱“預測漲價者錯了”。

連一些分析師也承認,關稅傳導至消費端的速度比預期更慢。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7月議息會議後的發佈會上表示,這一過程“可能比最初預想的更緩慢”。

哈佛經濟學家卡瓦羅的研究顯示,3月初以來進口商品均價已上漲約3%。“零售端的價格傳導往往非常漸進,”他解釋道,“這就是爲何許多人感覺毫無變化。”

隨著特朗普宣佈對全球加徵新一輪關稅,企業向消費者轉嫁成本的壓力將急劇升級。富國銀行經濟學家豪斯指出,未來3-6個月將是“關鍵窗口期”,因爲更高關稅稅率將趨於固化。“企業正接受關稅長期化的現實,隨著高關稅環境明確化,它們調價意願和能力都會增強。”

儘管特朗普政府堅稱“外國將承擔關稅”,但美國勞工部進口價格數據顯示,目前大部分成本實際由美國進口商消化。這對美聯儲至關重要——若企業持續承擔主要成本,通脹可能受控;但若大規模轉嫁給消費者,通脹恐將加速。

上市公司在財報和投資者會議中愈發坦承漲價計劃。寶潔宣佈8月起對四分之一的美國產品平均提價2.5%,涉及汰漬洗衣粉、幫寶適紙尿褲等日用品;地板巨頭莫霍克工業漲價8%,其總裁德科克警告“行業將因更高關稅繼續提價”;阿迪達斯CEO更直言關稅“將直接推高美國市場產品價格”。

部分獨立商家儘管擔心嚇跑顧客,仍開始轉嫁成本。咖啡店在承受10%基礎關稅後,又面臨對巴西50%關稅的衝擊;許多零售商正爲冬春季商品籌備調價方案。

這些關稅究竟會造成一次性衝擊還是持久影響?哈佛經濟學家卡瓦羅的結論一針見血:“積少成多,最終美國人將承擔絕大部分關稅成本。”正如鮑威爾所言:“某些商品價格已明顯受影響,但整體經濟與通脹效應尚待觀察。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