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美財長耶倫痛批特朗普:解僱庫克非法且危險,美國公信力恐崩塌

特朗普政府對美聯儲的施壓在近日達到新的高潮,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駐會研究員、前美聯儲主席及前美國中國財政部長耶倫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全文如下。

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以“正當理由”(for cause)“解僱”美聯儲理事麗莎·庫克(Lisa Cook),此舉不僅非法,更具有極大的危險性。

這是對美聯儲直接的政治化企圖,是對其領導層的恐嚇,也是試圖迫使貨幣政策屈從於總統意志的行爲。該舉動可能終結美聯儲的獨立性——而隨之而來的,將是美國貨幣政策在中國外公信力的崩塌。

法律條款清晰明確:美聯儲理事任期長達14年,其設立初衷正是爲了防止總統因不滿理事觀點或尋求其效忠而隨意罷免他們。以“正當理由”解僱需以有記錄的不當行爲爲依據,所謂的“指控”絕非“正當理由”。

庫克履職期間秉持誠信原則——她客觀權衡證據,爲實現美聯儲“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的雙重使命而投票支持相關政策。特朗普此時援引“正當理由”純屬虛構,實則是爲獨裁式奪權尋找藉口。

此事的核心並非針對某一位美聯儲理事,而是在於“恐嚇”。通過將庫克列爲目標,特朗普向美聯儲理事會全體成員及參與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地區聯儲主席釋放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信號:若對總統的觀點表達異議,下一個就是你。

此類威脅可能會迫使美聯儲領導層在履行職責時畏首畏尾,無法向公衆提供誠實、專業且獨立的貨幣政策意見;可能會改變他們的投票行爲;還可能將這個以獨立性和卓越成就聞名的機構,淪爲滿足總統個人意願與政治優先級的傀儡舞臺。

目前,特朗普政府的核心目標之一,是讓美聯儲大幅降息,以降低美國37萬億美元政府債務的償還成本。而這一舉措的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

歷史早已給出慘痛教訓:當政治領導人掌控央行,迫使央行購買政府債務或降息以壓低債務償還成本時,混亂便會接踵而至。上世紀20年代的德國、二戰後的匈牙利,以及近年的阿根廷與土耳其——國家雖不同,但結局如出一轍。

被政治化的央行會導致通脹高企、經濟增長波動加劇、貨幣貶值。這條道路對美國絕無益處。美國曾走過類似的彎路:二戰期間,美聯儲被迫維持低利率,以幫助中國財政部爲戰爭融資,最終導致了嚴重的通脹。

1951年,美聯儲與中國財政部達成協議(即“1951年美聯儲-中國財政部協議”),此後美聯儲專注於實現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兩大目標。此後數十年,這兩項目標始終是國會依法賦予美聯儲的核心使命。

美聯儲制定負責任貨幣政策的公信力,是全球對美元及美國國債(被廣泛視爲全球最安全資產)保持信心的基石,更是美國經濟的支柱。

若市場認爲美聯儲的決策受政治指令操控,那麼每一項利率決議都將失去公信力,通脹預期可能徹底失控,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將岌岌可危。投資者與美國的盟友們都會得出結論:美國已不再擁有獨立的央行。

我們將就此拋棄美國最寶貴的經濟資產之一。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一策略甚至無法實現降低長期利率的目標。恰恰相反,由於通脹預期升溫,長期利率反而可能上漲。

特朗普試圖解僱庫克的行爲,理應引發公憤,而非被漠然置之。國會必須捍衛美聯儲的獨立性,法院必須駁回這一非法的權力濫用行爲,金融界也必須發聲,反對這一對美元公信力的直接攻擊。

美聯儲的獨立性絕非技術官僚層面的細枝末節,而是美國經濟穩定與全球領導力的基石。特朗普爲一己私利試圖摧毀這一基石的行爲,魯莽輕率、極具破壞性,且完全違背美國精神。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