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歡迎您使用群益社群平台所提供的各項金融資訊服務,為維護您的權益,使用網站請閱讀以下聲明,使用者將視為同意本網站各項聲明:
群益社群平台及其資料提供者、合作結盟廠商與相關電信業者網路系統因硬體設備之故障、失靈或人為操作上之疏失導致傳輸無法使用、遲延、或造成任何資料內容(包括文字、數字、圖片、聲音、影像)遺失中斷、暫時、缺漏、更新延誤或儲存上之錯誤,群益社群平台均不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站上所提供之投資建議及參考資料內容,不得作為任何交易行為之依據,使用者依建議或資料內容進行任何投資行為所產生之風險及盈虧,均需完全自行負擔,群益社群平台不對使用者之投資決策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中之所有鏈結可能連結到其他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對被鏈結之該等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上所提供之產品、服務或資訊,群益社群平台概不擔保其真實性、即時性、正確性及完整性。
群益社群平台對於第三人透過本網站銷售的任何商品,或提供之各種商品促銷資訊及廣告,群益社群平台均不對其交易安全、商品及服務內容負任何擔保責任,其間之所有交易、擔保、賠償責任及售後服務皆係存在於使用者與商品或勞務提供者之間,使用者應事先詳讀各項規格與活動說明,交易期間如因商品或服務提供者發生任何變故或產生糾紛,群益社群平台不負任何責任。
使用者同意群益社群平台保留修改本聲明之權利,修改後之聲明將公佈於群益社群平台上,不另行個別通知使用者。
使用者之發言不能涉及招攬、投顧行為、抬價、點位等內容(涉及個別期貨交易契約未來交易價位之研判、建議或提供交易策略之建議),若有發現此行為本網站對其留言不負任何責任,並將會刪除相關資料如文字、圖片或檔案以及會員身分。
有一張圖表據稱顯示各國央行持有的黃金規模已超過美國國債,這讓不少人感到興奮,就連安聯首席經濟學家穆罕默德·埃爾-埃裏安(Mohamed El-Erian)也在領英(LinkedIn)上轉發了以下圖表。
這是否標誌著佈雷頓森林體系後的世界迎來拐點?
全球央行黃金儲備29年來首超美債
資產管理公司Columbia Threadneedle Investments多元資產配置部門負責人託比·南格爾(Toby Nangle)在《金融時報》撰文質疑了這一說法。他起初對該數據的真實性持懷疑態度。而當Satori Insight的分析師馬特·金(Matt King)無法復現這一數據時,他的懷疑進一步加劇。因此,他決定深入探究一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每季度會對各國央行進行調查,發佈廣受引用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報告》(COFER報告)。從最新報告中可見,在全球11.6萬億美元的“已分配外匯儲備”中,美元資產佔6.7萬億美元,佔比58%。這難道就是全部事實?並非如此。
IMF的COFER報告劃分的是“貨幣類別”,而非“資產類別”,且這6.7萬億美元的美元資產並非全是美國國債。衆所周知,各國央行還持有大量機構債券及其他美元債務——這些資產都會被納入6.7萬億美元的統計範圍,唯獨不包括以美元計價的貨幣性黃金。
美國中國財政部6月末的《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報告)顯示,外國投資者持有9.1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庫券和債券,其中約3.9萬億美元被認爲由外國央行持有。
那麼,這些數據與各國央行的黃金持倉相比如何呢?
IMF會公佈各國央行持有的黃金數量(以金衡盎司爲單位),也會統計“包含黃金的總儲備”數據。即便按市場金價計算,也得不出那張熱門圖表中顯示的“黃金(在央行外匯儲備中)佔比28%”的結論,但確實能算出黃金佔比達22%:
6月末,南格爾計算的央行黃金持倉估值爲3.86萬億美元,仍低於外國官方持有的3.92萬億美元美國國債。
但6月末以來,金價又上漲了10.5%。世界黃金協會(World Gold Council)估計各國央行仍在持續增持黃金,但即便沒有增持,僅金價上漲就會使央行黃金持倉估值升至4.2萬億美元。
只有等到10月17日下一份TIC報告發布時,我們才能知道央行的美債持倉和黃金持倉是否真的出現交叉。但除非儲備管理者在7、8月增持了2000億美元美國國債,否則黃金持倉超過美債的可能性很大。
不過,在南格爾看來,這件事的實際影響或許並不像有些人想的那麼大。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各國央行逃離美國國債市場”的說法言過其實。這兩個數值出現交叉,主要是因爲2025年金價上漲了38%——而金價上漲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本身就是央行增持黃金的結果。
各國央行的黃金持倉在2009年3月觸底,此後一直穩步增持。官方數據並未顯示增持速度加快的跡象,但或許有一點值得關注:金價大幅上漲並未讓增持步伐停滯。
此外,儘管過去一年美國國債價格回升,但美國政府債務的估值仍未回到五年前——也就是通脹開始肆虐之前的水平。
以下圖表展示了一隻跟蹤長期美國國債的ETF表現,這類國債在各國央行儲備中佔相當大比例。
換言之,各國央行儲備出現的這一現象,主要是近期價格變動導致的,而非央行從美國國債轉向黃金的根本性、戲劇性轉變。
其次,必須記住,各國央行的儲備數據並非完全可靠,因此不應全信。
以TIC數據爲例,美國中國財政部在準確歸屬所有權方面面臨諸多問題——外國央行越來越多地通過比利時歐清集團(Euroclear)、盧森堡明訊集團(Clearstream)等中介託管機構持有美債,以隱藏直接所有權。因此,外國央行實際持有的美債規模可能更高。
COFER數據也好不到哪裏去,因爲它主要依賴各國自行申報。此外,機構債券實際上也應被視爲美國政府相關債務,若將其納入統計,第一張爭議圖表呈現的結果可能會大不相同——儘管它不太可能填補“3.9萬億美元美債持倉”與“6.7萬億美元美元資產持倉”之間的全部差距。
最後,有些國家實際持有的外匯儲備遠超公開報告的數據——這些儲備只是存放在國有銀行、保險公司和養老基金中,而非以官方儲備名義披露。其中一部分也會是以美國國債的形式持有。
南格爾總結道,各國央行是否真的在減持美國國債、增持黃金?確實有這種舉動。對特朗普政府經濟政策的擔憂,如今自然與長期存在的“美元武器化”擔憂交織在一起。但實際情況並不像圖表顯示的那樣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