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傳聲筒”:FOMC議息會議前夕,“雙線對決”火爆上演

特朗普爲爭奪美聯儲控制權發起的史無前例行動,於週三迎來充滿懸念的階段性結局。兩場平行推進的博弈將共同決定誰有權參與下週至關重要的美聯儲利率會議。

週二深夜,聯邦法官批準了美聯儲理事莉薩·庫克(Lisa Cook)的禁制令申請,暫時阻止了特朗普罷免其職務的企圖。這項裁決不僅是庫克個人的重要法律勝利,更廣泛意義上也是央行獨立性的勝利——它確保庫克至少目前得以留任,併爲她參加下週美聯儲會議掃清道路。屆時官員們很可能做出今年首次降息決定。

週三上午,焦點轉向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共和黨人正全力推動特朗普顧問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填補美聯儲理事會另一個空缺席位,這意味著參議院最快本週進行全院表決,使其有望參與同一場會議。

在今夏一連串疲軟就業數據公佈後,市場普遍預期下週會議將降息25個基點。庫克在政策決策上與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始終保持一致。由於米蘭未透露具體政策傾向,其是否會支持更大幅度降息尚不可知。

除即時投票權外,參會資格之所以關鍵,在於官員們將提交新季度經濟預測,這些展望將塑造市場對美聯儲後續行動的預期。

庫克的法律挑戰已迅速成爲特朗普重塑白宮與美聯儲關係戰役的決定性一役。國會於1930年代重構央行體系,使總統任命的理事免受政治壓力——他們享有14年任期,且除非“正當理由”不得被免職。

1970年代的高通脹促成了美聯儲應獨立於行政體系運作的廣泛共識。此後數十年間,該共識雖週期性面臨立法者與評論家的挑戰,但從未遭遇總統本人的直接衝擊。

特朗普屢次批評美聯儲利率決策並公開斥責鮑威爾。他聲稱央行制定貨幣政策時應考量美國債務融資成本。

爲繞開美聯儲理事長期享有的職務保障,特朗普上月以所謂“房貸欺詐”作爲解僱庫克的理由。庫克的律師表示,她未獲機會就相關指控進行辯護。他們否認欺詐指控,並強調所謂不當行爲未達到免職法律標準。

聯邦地區法官賈·科布(Jia Cobb)基本採納了庫克的法律論點,認爲特朗普的倉促免職程序剝奪了這位央行官員回應指控的權利。科布裁定庫克極有可能成功證明特朗普違反《聯邦儲備法》——因其所謂的免職未滿足“僅可因正當理由解聘”的法定要求。

特朗普政府週三向法院提交文件表示正在上訴。此案可能快速抵達最高法院。儘管最高法院預計將在其他案件中削弱聯邦獨立機構的職務保障,但其在今年5月一份裁決中特意暗示美聯儲可能獲得區別對待,並強調其獨特歷史地位。

分析師指出,裁決凸顯了總統的倉促行動反而使她暫時保住了職位。

Evercore ISI副主席克里希納·古哈(Krishna Guha)表示,若庫克在獲得“非選擇性、非黨派”程序回應不當指控的機會後仍無法反駁,其職位將“難以維繫”。庫克的律師尚未就房貸情況提供詳細說明。專家稱既然司法部已啓動獨立刑事調查,幾乎所有知名律師都不會允許客戶公開披露相關信息。

由於未有總統試圖罷免美聯儲理事的先例,《聯邦儲備法》中“正當理由”的條款從未經法院解釋。科布稱免職標準僅適用於質疑美聯儲官員“基於任內發生的事件有效忠實執行職務的能力”。

科布在裁決中追溯至1935年央行改革,當時國會議員明確表示要防止總統因政策分歧罷免美聯儲理事。科布指出同一法律對貨幣監理署等銀行監管機構的保護則弱得多。

科布認爲特朗普律師爲支持罷免提供的論證將嚴重削弱國會設立的免職保護,導致對罷免美聯儲理事的能力失去實質限制。“免職不應基於總統對官員未來表現的假設——尤其是根據其就職前未經驗證的行爲所作推斷,”科布寫道。(特朗普政府指控欺詐行爲發生於2021年;庫克於2022年加入美聯儲理事會。)

此案的重要性在於,參議院銀行委員會多名共和黨人拒絕表態特朗普試圖解僱庫克是否正當。上週多人暗示只要法院允許庫克留任,他們無意確認替代人選。

另一方面,委員會週三以13比11投票推進米蘭的提名程序。此舉意義重大,因米蘭同意了一項前所未有安排:從其現任白宮職位無薪休假,以便在美聯儲理事會任期結束後重返原崗。

今年三月確認爲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米蘭,將填補任期至明年1月31日屆滿的美聯儲理事席位;若屆時繼任者未獲確認,他可繼續留任。

民主黨人稱這種雙重角色安排將嘲弄美聯儲獨立於行政體系的原則。米蘭已承諾將在職位上保持獨立行動。

共和黨人對此安排幾乎未表遲疑。事實上他們正以近乎瘋狂的速度推進米蘭提名,使其在白宮提交提名僅八天後即具備參議院表決資格。此前八位新任美聯儲理事的確認耗時72至310天不等——半數爲特朗普首任期內任命,其餘在拜登任內確認。

米蘭過去曾尖銳批評美聯儲官員與行政職位間的流動。他在2023年社交媒體發文中指出,近期人事任命削弱了美聯儲宣稱的獨立性。他舉例奧巴馬時期經濟顧問主席奧斯坦·古爾斯比(Austan Goolsbee)出任芝加哥聯儲主席,以及時任美聯儲副主席萊爾·佈雷納德(Lael Brainard)轉任拜登高級顧問的案例。

“無法相信有人能從高度政治化運作轉向政治中立,僅僅因爲獲得了晉升。這不符合人性規律,”他寫道。

以上內容來自《華爾街日報》著名記者,素有“美聯儲傳聲筒”之稱的Nick Timiraos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