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傳聲筒:美聯儲開啓溫和降息週期,未來決策分歧巨大

美聯儲於當地時間週三批準下調利率25個基點,這是過去九個月來的首次降息。官員們判斷,近期勞動力市場的疲軟態勢已超過通脹反覆帶來的阻力。

略超半數的官員預計今年還將進行至少兩次降息,這意味著在10月和12月剩餘的兩場會議上可能連續採取行動。這份經濟預測概要暗示著政策立場正朝著更廣泛關切就業市場裂縫的方向轉變——當前環境因重大政策調整而複雜化,這些調整使得經濟走勢愈發難以研判。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求職者與就業人數增長率的近期下滑“無疑引起了所有人的關注”。他在7月記者會六次提及“下行風險”後,本週三明確表示:“如今下行風險已成爲現實”

美聯儲精心起草的會後聲明直指這些擔憂,稱降息是“基於風險平衡變化”的合理舉措。聲明不再沿用此前對勞動力市場“穩健”的表述。

12位美聯儲投票委員中,11人支持25個基點的降息。唯一持異議的是本週剛確認加入理事會的美聯儲理事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他此前擔任白宮高級顧問,主張更大幅度的50基點降息。

預測數據預示未來決策可能引發更大分歧:19位與會官員中,7人預計今年不再降息,另有2人僅支持再降一次。多數官員認爲,在目前經濟活力穩健(即便略有放緩)的展望下,明年無需進一步大幅降息。

此前由於勞動力市場表現堅挺且通脹持續頑固(今年通脹始終徘徊不前或逐步攀升),官員們一直不願降息。鮑威爾坦言:“不存在無風險的決策路徑。”在同時面臨通脹攀升與就業疲軟的雙重風險時,“政策抉擇變得異常複雜”。

本次議息決議誕生於美聯儲承受空前政治壓力的背景之下——通常情況下美聯儲被允許獨立於直接政治干預運作。特朗普數月來持續抨擊鮑威爾對降息的遲疑態度。參議院共和黨人於週一晚間確認米蘭的理事任命,他在週二上午美聯儲開啓爲期兩天的議息會議前宣誓就職。目前從白宮無薪休職的米蘭表示,明年年初美聯儲任期結束後可能重返政府崗位。

上月特朗普曾試圖以抵押貸款違規爲由罷免美聯儲理事麗莎·庫克(Lisa Cook),此舉堪稱史無前例。庫克通過法律途徑挑戰該決定,聯邦上訴法院本週維持下級法院判決,允許其留任並參與本次會議。

鮑威爾強調總統的批評未影響美聯儲決策。近期市場持續反彈,包括鮑威爾上月在那場備受關注的演講中暗示本週可能降息後出現的上漲。

本次降息將使基準聯邦基金利率降至4%-4.25%區間,爲近三年最低水平。信用卡欠款消費者和擁有浮動利率貸款的小企業將獲得即時緩解。抵押貸款利率等長期借貸成本對單次美聯儲動作敏感度較低,但隨著投資者預期後續溫和降息,這些利率近期已有所下降。

2024年9月至12月期間,美聯儲曾累計降息1個百分點,將利率從二十年高位下調,以避免通脹大幅全面回落後經濟出現不必要的疲軟。但隨著經濟增長增強和通脹粘性顯現,官員們隨後暫停了降息進程。

政策制定者正駕馭著經重大政策實驗重塑的經濟格局。特朗普實施的關稅措施遠超第一任期水平,推高了製造商和小企業成本。隨著企業調整供應鏈和定價策略,對消費者價格的全面影響尚不明確。移民限制加劇則通過減緩勞動力增長,可能進一步抑制就業增速。

部分政策官員更關注持續四年多高於美聯儲目標值的通脹數據。他們擔憂企業和消費者可能逐漸適應價格上漲,導致通脹更具持續性。同時對於在股市創新高、新減稅措施未來數月可能刺激經濟的背景下承諾更激進降息感到不安。

另一些官員則擔心,2022-2023年爲抗擊通脹大幅加息的政策滯後效應,可能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非期望性疲軟,特別是在對利率敏感的房地產行業已顯頹勢之際。

多位官員承認關稅可能短期推高價格,但警告進口商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可能擠壓企業利潤率,進而抑制招聘。此外,當企業轉嫁成本時,進口稅將削弱消費者購買力。

美聯儲官員全年都在辯論如何平衡這些矛盾。鮑威爾引導同事走向降息的決定,實則基於一項研判:通脹風險或許更易管控,美聯儲應承受更多通脹風險以避免勞動力市場遭受更深層衝擊。

自7月下旬上次會議以來,就業圖景已顯著變化。當時數據顯示截至6月的三個月平均月增崗位15萬,此後該數字下修至9.6萬,而在截至8月的三個月間進一步降至2.9萬。

官員們不確定這些數字在多大程度上反映需求減弱,因爲移民限制也可能減少可用勞動力數量。8月失業率微升至4.3%,而此前一年始終維持在4%-4.2%區間。

與此同時,近月通脹有所回升。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通脹關鍵指標從4月的2.6%(四年低點)升至7月的2.9%,而一年前該指標爲2.7%——當時官員們以50基點的大幅降息開啓了本輪降息週期。

“即使拋開政治因素,這也是個艱難而複雜的局面,”在央行任職40年、曾任美聯儲副主席的唐納德·科恩(Donald Kohn)表示。他指出受關稅影響的部分商品漲價可被視爲“一次性因素”而忽略,但服務業通脹堅挺“更難忽視,這要求對降息速度保持謹慎”。

以上內容來自《華爾街日報》著名記者、素有“美聯儲傳聲筒”之稱的Nick Timiraos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