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行業面臨8000億美元收入缺口,萬億投資回報堪憂

人工智能公司如OpenAI已迅速公佈投入數萬億美元建設數據中心的計劃,但在展示如何獲得足夠收入以覆蓋所有這些開支方面則進展緩慢。如今,諮詢公司貝恩(Bain & Co.)估計,這一收入缺口可能遠比此前理解的更爲巨大。

貝恩在其週二發佈的年度《全球科技報告》中表示,到2030年,AI公司需要合計2萬億美元的年收入,才能爲滿足預期需求所需的計算能力提供資金。但貝恩預測,由於ChatGPT等服務的貨幣化努力落後於數據中心及相關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它們的年收入可能比這一目標短缺8000億美元。

該報告勢將引發關於AI行業估值和商業模式的進一步質疑。OpenAI的ChatGPT、谷歌的Gemini等服務的日益普及,以及全球各公司的AI投入,意味著對計算能力和能源的需求正在快速上升。但AI所帶來的成本節約以及公司從AI中產生額外收入的能力,卻未能跟上這一速度。

“如果當前的規模定律持續生效,AI將日益對全球供應鏈構成壓力,”貝恩全球科技業務主席大衛·克勞福德(David Crawford)表示。

據彭博社報道,OpenAI每年虧損數十億美元,並優先考慮增長而非盈利,但其確實預計到2029年實現現金流轉正。貝恩報告未詳細說明若AI公司到2030年仍未能實現盈利可能產生何種影響。

根據彭博行業研究的數據,包括微軟、亞馬遜和Meta平臺公司在內的最大科技公司,到下一個十年初,將其AI年度總支出增加至超過5000億美元。OpenAI、DeepSeek等公司發佈新模型,正在刺激對AI服務的需求,並推動整個行業加大投資。

貝恩表示,到2030年,全球AI計算增量需求可能飆升至200吉瓦,其中美國將佔一半。報告指出,雖然技術和算法的突破可能減輕負擔,但供應鏈限制或電力供應不足可能阻礙進展。

除了計算能力方面的支出,領先的AI公司還在產品開發上投入巨資。能夠在有限指導下像人類一樣執行多步驟任務的自主AI智能體是重點領域之一。貝恩估計,在未來三到五年內,企業預計將把高達10%的技術支出用於構建包括智能體平臺在內的核心AI能力。

除了AI服務,貝恩在其年度科技報告中表示,它預期量子計算等領域也將增長。報告稱,這項新興技術可能爲金融、製藥、物流和材料科學等行業釋放2500億美元的市場價值。

儘管一些人期待出現單一的量子突破,但貝恩認爲這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未來10年內在狹窄領域早期應用,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實現更廣泛的採用。

貝恩表示,人形機器人正吸引資金並變得越來越普遍,但部署仍處於早期階段,且嚴重依賴人工監督。這家諮詢公司認爲,商業成功將取決於生態系統的準備程度,早期試點機器人的公司將在行業中領先。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