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天喫飯”,大宗商品“巨震”將至!

美國國家氣象局週四證實了厄爾尼諾現象的到來,並表示該現象強度特別大的可能性高於平均水平。最近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在2019年,此前一次發生在2014年至2016年。

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其顯著特徵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顯著增溫,也稱“暖事件”,它的出現往往會帶來全球平均氣溫的升高。 

美聯社援引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候專家米歇爾·勒赫的話報道,這次厄爾尼諾現象比先前大部分此類氣候現象的形成時間早一兩個月,“從而給了它增長空間”,到冬季發展爲強厄爾尼諾的幾率爲56%,達到超強程度幾率爲25%。

世界氣象組織5月發佈的評估報告預測,2023至2027年這五年內至少有一年會打破2016年創下的高溫紀錄,概率高達98%;這五年氣溫平均值高於過去五年的概率也爲98%。

厄爾尼諾現象可能導致如南美暴雨、澳大利亞乾旱等極端天氣,影響從美洲到亞洲的農業生產,從而引發大宗商品價格飆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5年的一篇論文發現,在過去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後的頭四個季度,非燃料商品上漲了5.3%,原油上漲了13.9%。由於水力發電在乾旱期間往往會下降,迫使各國更多地依賴化石燃料,燃料成本通常會上升。

當然,天氣並不是影響大宗商品市場的唯一因素。例如,2014年至2016年間,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恰逢頁巖油產量高企和歐佩克增產,最終市場供過於求導致油價大幅下跌。因此,雖然週期性的自然現象明顯會影響天氣和農作物生長季節,但仍然很難根據厄爾尼諾現象做出絕對預測。

巴倫週報指出,未來幾個月,某些大宗商品值得密切關注,比如食糖。糖價就曾在2015-2016年因厄爾尼諾現象飆升。這是由於大雨將降低全球最大食糖生產國巴西的甘蔗中蔗糖含量,並給壓榨季節帶來干擾。

其他天氣影響也可能導致大宗商品市場的波動。厄爾尼諾現象往往會在太平洋引發更具破壞性的颶風季節,這同樣會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但相反的是,大西洋的颶風季節可能削弱。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更溫和的颶風季節往往會導致燃料價格下跌,因爲墨西哥灣的石油鑽井平臺和其他基礎設施無需因風暴而關閉。液化天然氣出口面臨的中斷風險也將降低,這意味著全球將有更多的天然氣供應。

花旗集團分析師指出,厄爾尼諾現象還可能導致未來幾個月美國氣溫下降,從而抑制空調發電的需求,即削減對天然氣的需求。可能受到負面影響的公用事業公司包括CMS能源公司、DTE能源公司、杜克能源公司、Centerpoint能源公司和PNM資源公司。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有關厄爾尼諾現象不斷變化的動態可能過於複雜,無法構成具體的投資指導,但仍需警惕更多的極端天氣和大宗商品價格可能發生的變化。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