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又在挑逗央行?IMF呼籲:政府是時候出手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戈皮納特週一表示,全球主要央行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將通脹降至目標水平,而新一輪金融動盪可能使這一過程更加漫長。

在過去一年半的時間裏,各國央行迅速提高基準利率,以遏制價格的歷史性飆升,但它們一直低估了通脹壓

戈皮納特描述了她所稱的令人不安的事實,即她認爲市場可能對控制通脹的成本和難度過於樂觀,而這會引發央行可能無法應對的金融穩定風險,戈皮納特在葡萄牙辛特拉舉行的歐洲央行年度會議上表示:

“通脹需要太長時間才能回到目標水平,雖然總體通脹已明顯放緩,但服務業通脹仍居高不下,預計通脹回到目標水平的日期可能會進一步推遲。”

她表示,這樣的“延遲”將代價高昂,因此央行需要保持緊縮政策,儘管這顯然會給經濟增長帶來代價。

戈皮納特認爲,問題在於投資者似乎對通脹路徑過於樂,且不認爲緊縮政策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太大打擊,這兩種情況不太可能同時出現,尤其是如果高利率持續的時間比目前預期的更長的話。她說:

“記住,歷史上沒有這種先例。”

她警告稱,一旦現實到來,資產價格可能會重新定價,可能引發今年早些時候硅谷銀行倒閉和瑞士信貸被出售時出現的那種金融動盪。

她補充稱,儘管央行一直堅稱自己擁有管理物價和金融穩定風險的工具,但現實情況是,當金融壓力有可能演變成系統性危機時,央行其實能力有限。然後就得由各國政府來預防危機,但它們的財政能力目前相當有限,因此央行可能需要讓通脹下降得更慢,以避免自己的政策引發危機。戈皮納特還特別強調了韓國、英國和美國最近的金融緊張局勢,她表示:

“金融壓力可能導致央行的物價目標與金融穩定目標之間出現緊張關係,雖然各國央行不能忘記它們對價格穩定的承諾,但它們可以容忍通脹目標迴歸速度稍慢一些,以避免系統性壓力。”

此外,結構性因素——如全球供應鏈重組、地緣政治分裂和氣候變化也有可能加劇長期通脹,這意味著恢復疫情前的超低利率的可能性更小。

戈皮納特認爲,目前政策還不夠緊縮,各國央行需要預期,物價壓力將比過去10年更持久,而過去10年的特點是物價增長乏力。戈皮納特表示:

“貨幣政策應繼續收緊,然後保持在限制性區域,直到核心通脹走上明確的下行道路。”

另外,戈皮納特還與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一同,呼籲各國政府也加入抗通脹的戰線之中,而不是通過全面的財政支持來增加央行的麻煩。她表示:

“通過讓財政政策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以減少貨幣政策對抗通脹的一些副作用。但最終,無論財政立場如何,實現價格穩定取決於央行。”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