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的老爹觀點
93
CPI數據的不同視角:老爹視角 今晚公佈美國1月CPI數據,2022年被市場視為是:恐怖數據"的CPI 市場認為這次會高於市場的預期,老爹也持相同的看法 引用“新美聯儲通訊社”:CPI權重調整後,通脹下降顯得“更溫和”了,華爾街日報記者Nick Timiraos在推特上表示CPI 權重略微改變了去年底的通脹情況,通脹下降的速度較調整前有所緩和。 另外,美國勞工部調整CPI分項權重及計算方法所帶來的影響,會反映在1月的CPI數據上,這也是Nick認為1月CPI會更溫和的原因。 我們來看看從去年年底美國CPI年增開始降溫以來的情境分析(雖然是看過去,但對未來的分析也是有幫助的,至少在邏輯上) 1.去年11月美國期中選舉,在此之前,拜登政府透過大量釋放戰備石油庫存(SPR)壓低油價,且在去年六月初德州自由港"小型"爆炸事故,美國宣佈德州自由港液化天然氣出口暫停,出口轉內銷,使得美國境內的能源價格具有價格比較優勢,所以這一波的通脹議題,美國CPI年率率先於歐洲回落,站在購買力評價,美國通脹數據降海,歐洲還在上升階段,歐元弱美元強(參照附圖)。 2.美國期中選舉結束,釋放戰備庫存暫告一段落(雖然近日又因美國債務上限議題,週一再傳出美國計劃再釋放2600萬桶SPR,目的應是控通膨與籌措資金的雙重目的),而歐洲則因天然氣儲備遠超過歷史平均值,又巧遇"暖冬",取暖需求又比平均低,雙重影響下,歐洲天然氣價格的大跌,歐元區的通脹問題大幅"緩解",而12月5日對俄羅斯石油的限價令生效,俄羅斯烏拉爾油"折價"出售,帶來了向下比價效應,油價回軟。 從附圖就可以看出歐元區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2022年底就開始加速下跌,"跌速"比美國CPI下調的速度更加快速。 從購買力評價的角度,歐元轉強,美元進入向下的修正循環。 今晚要公佈美國1月CPI數據 老爹藉此一事件來談談觀察CPI的邏輯 附了二張圖,一張是表達歐洲與美國的基準利率的利差,可以當作是觀察"利率評價"的圖形。 一張是歐元區CPI年率與美國CPI年率的"通脹差",可以當作是"購買力評價"的觀察圖形。 今天以購買力評價來說明,老爹認為真的比較準!主要分析美元及歐元。 參照附近,老爹試圖用圖示化標示"通脹差"與匯率表現的走勢連動關係,兩者之間顯然具有極高度且一致的連動關係。 簡單說: 當歐元區的通脹問題較嚴重,則歐元弱,美元強。 反之,當歐元區通脹降溫的速度快於美國,則歐元強,美元弱。 不過,還有三項變數要納入考量 1.基期因素:數據是採取CPI年率,會受到前期"基期"的影響,老爹認為這會對分析邏輯帶來一些雜訊,到底基期因素要不要剔除?很難有標準答案,但老爹認為是要剔除的。 註: 12月歐沅區CPI基期因素估為0%,而CPI年率-0.8%,反映在月率-0.4%。 1月歐元區CPI基期因素估0.1%,而CPI年率掉0.7%,反映在月率-0.4%。 而美國12月CPI基期因素估為0.5%,年率-0.7%,月率-0.1%。 從數據上,不管考慮或不考慮CPI的基期因素,歐元區12月CPI降速都優於美國,老爹認為這是歐元在過去一段時間轉強的基本背景。 今天的美國CPI,基期因素估0.4%,市場預估6.2%,前期為6.5%,也就是CPI年率的下滑都是基期因素,月率預估甚至是+0.4%,這樣的比對就突顯示過去美元向下修正的原因。 接下來看第2點。 2.市場預期:老爹相信市場是效率的,所有的價格因素都已經反應了過去的資訊,也就是說,市場反應了公佈數據之前,包括對數據的預期,因此在比較上,主要還是回到實際值,與公佈值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近一年多來每次公佈CPI數據,高於預期,對股市帶來很大的殺傷力、美元轉強的原因所在。 3.分項權重的調整:改公式,這有點作弊的感覺,市場也會把這個變數納入考慮。 #CPI #消費者物價指數 #邏輯的可驗證性 #利率評價 #購買力評價 #期貨老爹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
留言請登入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