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投資戰報 2025.07.03
23
英特爾Intel (INTC.US) 英特爾執行長考慮大幅調整晶片代工業務模式 根據兩位知情人士向路透透露,英特爾(Intel)新任執行長正考慮對公司晶片代工業務進行重大調整,藉此爭取大型客戶,這可能導致其策略與前任大相徑庭,且代價不菲。 這項新策略意味著英特爾將提供給外部客戶更先進的晶圓製程技術。分析師認為,這項下一代製程將更具競爭力,有望與台積電(TSMC)競逐蘋果(Apple)與輝達(Nvidia)等大客戶。 週三早盤,英特爾股價在那斯達克下跌最多達 5%。 自今年 3 月上任以來,執行長**陳立武(Lip-Bu Tan)**動作迅速,致力於削減成本並尋找重振這家美國晶片巨頭的新路線。消息人士指出,到了 6 月,陳立武開始認為前任執行長 Pat Gelsinger 所重金投注的 18A 製程對新客戶的吸引力逐漸減弱。 若英特爾決定停止對外銷售 18A 與其變體 18A-P 這兩項耗資數十億美元開發的製程技術,將需認列減損損失。分析師估計,這可能造成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虧損。 英特爾對此表示不對「假設情境或市場臆測」發表評論,但強調 18A 製程的主要客戶一直是英特爾自家產品,並預計 2025 年下半年將開始量產新一代「Panther Lake」筆電晶片,號稱為美國設計與生產過的最先進處理器。 然而,要說服外部客戶使用英特爾工廠仍是公司未來的關鍵。隨著 18A 製程進度延遲,對手台積電的 N2 製程已穩定邁向量產。 陳立武初步的應對策略是:轉而加大投入 14A 製程。據消息人士指出,英特爾認為在此製程上有望比台積電更具優勢,這也是為了吸引蘋果、輝達等目前委託台積電代工的潛在大客戶。 據其中一位消息人士透露,英特爾管理層正準備與董事會討論是否停止向新客戶行銷 18A 製程等選項,預計最早本月會議展開討論,但由於此事牽涉甚廣,財務金額龐大,最終決定可能要等到秋季會議。 英特爾發聲明表示:「陳立武與管理團隊致力於強化技術藍圖、重建客戶信任並改善財務體質。我們已確立明確重點,並將採取必要行動實現轉型。」 2024 年,英特爾出現自 1986 年以來首次年度虧損,淨損達 188 億美元。 此次對 18A 的檢討凸顯了英特爾試圖重回正軌所面臨的風險與代價。就如同前任 Gelsinger 一樣,陳立武接手時公司已失去製程優勢,並錯過了近二十年來如行動運算與人工智慧等關鍵科技浪潮。 儘管英特爾預計今年稍晚會開始內部晶片的大規模 18A 量產,但能否準時推出 14A 並成功搶下大單仍充滿變數。根據消息人士說法,公司仍可能繼續執行原定的 18A 計畫。 英特爾表示,目前正根據關鍵客戶的需求為 14A 製程量身打造。 亞馬遜與微軟的 18A 訂單 陳立武對是否轉向 14A 製程的檢討,涵蓋了英特爾的晶圓代工部門,即為外部客戶製造晶片的單位。 無論董事會最終決定為何,英特爾將持續為既定計劃中的產品製造 18A 晶片,包括為內部晶片開發的製程。此外,英特爾也會依合約替亞馬遜與微軟生產少量 18A 晶片,這些案子的交付時程已無法等候 14A 製程完成開發。 亞馬遜與微軟尚未對此發表評論。英特爾表示會履行對客戶的承諾。 陳立武的整體戰略仍在成形階段。他目前已更新領導團隊,引入新的工程人才,並著手精簡過於龐大、反應緩慢的中階管理。 若英特爾停止對外推銷 18A,將是陳立武迄今為止最重大的決策之一。 18A 製程具備嶄新的電源供應方式與新型電晶體技術,原本目的是使英特爾在製程上追平或超越台積電。但部分業界分析師認為,18A 大致等同於台積電 2022 年底量產的 N3 製程。 若英特爾最終採納陳立武的方向,公司將把晶圓代工資源、設計合作夥伴與新客戶重心轉移到 14A,期待更有機會與台積電抗衡。 據悉,陳立武是基於其在半導體業界數十年所累積的人脈與客戶關係,形成了對 18A 的評估觀點。 新聞來源 : Reuters Intel(半導體元件);英特爾公司設計、製造,並銷售電腦組件與相關產品。該公司主要產品包括:微處理器、晶片組、內嵌處理及微控器、快閃記憶體、圖像產品、網路及通訊產品、系統管理軟體、視訊會議產品,以及數位影像產品。 #群益期貨 #美股投資戰報 #美股 #成交量排名 #高價股排名 #當日波動排名 #漲幅排名 #跌幅排名 #港股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
留言請登入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