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航空業復甦 全年過境航路服務費上看18億

疫後航空業持續復甦,交通部民航局統計,今年1至7月過境服務費收入已逾10億元、全年有望達18億,至於飛航服務費則因桃園國際機場客運需求增加而回溫,今年已8.9億元。

疫情期間,各國被迫均採取嚴格的邊境管制,全球空運航班因此銳減,民航局向入境台灣航班收取的「飛航服務費」,以及向通過台北飛航情報區的過境航班收取的過境航路服務費都大幅衰退,尤以過境航路服務費衰退最為嚴重。

民航局副局長林俊良說,各國邊境陸續解封,航空業旅運需求也隨之復甦,隨著航班、航行量均大幅增加,今年1至7月,「過境航路服務費」收入為10.4億元,為疫情前同期75%,全年收入可望達18億元,超過2020、2021各年的全年收入,為2019年同期收入的75%。

林俊良分析,與疫情前相較,今年1至7月過境航路服務費收入排行前10名航空公司中,前3名依序為國泰航空、大韓航空與濟州航空,疫情前排名第10名的越捷航空則大幅躍升至第4名,而原來在10名外的德威航空也上升至第7名。

林俊良進一步提到,前10名中的低成本航空由原本的4席增加至5席,解封後的高票價對旅客的消費選擇,似乎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飛航服務費部分,林俊良則表示,因桃機旅運需求回升,收入8.9億元,已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0%;飛航服務費則因台灣有貨運航班支撐,衰退約40%。

林俊良說,在這方面收入主要來源仍為國籍航空公司,前兩名仍為華航與長榮,至於成立之就碰到疫情衝擊的星宇航空,則因疫後旅運復甦、出國旅遊人數強勁成長等因素,躍升至第3名;以貨運為主之聯邦快遞(FDX)排名提升至第7,優比速(UPS)也進入榜單排名第9,顯示國際航空貨運對台灣市場仍極為看重。

在台北方行情報區航行量最高的航路部分,民航局指出,仍由東南亞及香港北上經本區前往日本與北美之M750航路居冠,第2名為往來韓國與東南亞間之Q11航路,第3名則為北美與日本南下經本區前往香港或延伸至東南亞之A1航路,和疫情前相比並未變動。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