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長以科技業、閣揆歷練擘劃遠景 張善政 招商有成 打造幸福科技城

桃園市長張善政上任滿二周年,過去科技業與閣揆歷練,他熟稔科技產業需求。因應人工智慧發展和科技趨勢,張善政將培養人才與產業共同成長作為產業政策核心,積極推動桃園捷運、鐵路地下化及航空城等重要工程,並且配合中央推動桃竹苗大矽谷計畫,全面帶動桃竹苗經濟發展。

 他接受本報專訪時談及這二年來施政成果與未來遠景,期許未來桃園不僅是一個科技城市,更是一個市民擁有光榮感及快樂感的幸福宜居城市。以下為專訪紀要:

引資金額 連三年全台第一

 問:就任市長二年以來進行的招商、吸引產業的成效如何?

答:桃園是國門之都,更是工業大城,工業產值全台之冠,吸引許多企業與大廠進駐。自上任以來,已吸引包括美光、輝達、日月光、台達電、廣明光電、美商酷澎、國泰永聯物流、爭鮮食品、統一、家樂福、誠品等多元投資類型。

 桃園市招商成果一年比一年更亮眼,2023年桃園投資金額為2,009億元,2024年達2,302億元;經濟部推動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中,桃園市去年吸引26件投資案,總金額達724.25億元,投資金額已經連續三年居全台第一。

 桃園市導入「投資服務中心」,提供企業投資「全生命週期全方位服務」及單一窗口一站式投資服務,從覓地、覓才/財、建廠、營運、擴廠、轉型、研發及開拓新商機等,均由專人全程陪伴,協助企業加速投資桃園。此外,市府也提供各項獎勵補助,例如稅務土地優惠、青創貸款、桃園市產業發展自治條例、地方型SBIR(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等,給予產業發展相當支持。

協調搭橋 加速土地變更

 問:中央推動「桃竹苗大矽谷」,桃園市扮演的角色為何? 中央與地方如何協力?

 答:桃竹苗大矽谷計劃是以新竹科學園區為核心,往外擴展。桃園生活便利性高,地理位置靠近雙北,更有吸納雙北外溢效果的優勢,桃園人口無論是年輕夫婦生小孩的自然成長,或是外地遷入的社會成長,幾乎都是全台各縣市第一名,新建房屋樓地板面積成長率也是全台灣第一。這些數字代表著,搬進來的人多、蓋房子的速度快,地方正在快速成長。

 台商回流設廠需求殷切,尤其是對土地的需求,桃園產業用地供不應求的現象非常嚴重,開闢新土地有些要變更、環評等,都需花很長的時間,現在既有的流程速度,趕不上產業界的變化,一等三年廠商寧可去別的地方投資設廠,在東南亞可能一年內就能找到土地。

 因為我在行政院待過,其他三個縣市推舉我擔任窗口與中央建立協調機制,中央政府也以國發會為首作為窗口,結合相關部會,中央與地方透過這個平台討論,盤點地方在中央審查的土地變更案件,希望在尊重中央審查制度的架構下,有一條通道,可以不用與其他的案件一起排隊審查,讓計劃中的土地變更和環評案件的推進速度更有效率。

超前部署 因應龍科擴建

 問:龍潭科技園區擴建案進度如何?地方政府有何配套?

 答:龍潭科學園區擴建計劃因台積電考量地方反對而終止,但台積電在北部還是有土地需求,竹科理管局也將園區土地範圍修正縮小、報行政院審查。桃園市府推動在龍科外圍土地,開發為產業園區,未來若台積電進來,很多廠商會跟著來,將來不分中央的科學園區、還是桃園市政府的產業園區,就會形成一個台積電與相關產業的大型聚落。

 我曾於1990年時在科學園區工作,那時園區才開始發展,目睹了科園區開發得很快、但地方政府沒有配合的慘狀,周圍巷弄狹小、停車空間也不夠。因此,桃園市府配合龍潭科學園區在外圍規劃產業園區,因應將來增加的就業人口,開闢新學校、新住宅,目前都已規劃得差不多,如果行政院今年下半年核定龍科園區計劃,相信地方反彈會比過去減少許多。

 市府配套措施也要顧及地方需求。曾發生過一件案例:有間學校因為園區土地不足、需要遷校到馬路對面,但地方反彈,市府進來協調後就決定擴大園區的範圍,讓馬路兩側都各有一間學校,舊校不用遷,也有新學校可以滿足未來就業人口增加而變多學生,平衡科學園區跟產業園區,大家皆大歡喜。

 問:桃園市因應廠商土地需求,規劃那些產業園區土地?

 答:桃園產業園區開發會將有三種型態。第一是龍潭科學區三期擴建;第二,市政府主導、開發六處園區,第三,民間開發24處產業園區,加上航空城產產專區,因應桃竹苗大矽谷計畫,桃園規劃及開發中的園區總土地面積約778公頃。

 同時,市府鼓勵資金雄厚的民間來開發產業用地,才會更有力量。不同於科學區區土地開發完後只租不賣,財務短期內難以回收;地方政府土地可以賣,也會有利於財務回收。此外,航空城計劃產業用地開發完成,已吸引如統一、星宇航空等指標企業進駐,台灣人壽也投資520億元,要在19公頃的土地上興建國際賽事級多功能運動場館、星級旅館、新式物流中心等,未來將是航空城計劃的一個亮點。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