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戰升級 股匯債三殺敲警鐘

上任百日的美國總統川普,已在美國歷史創下許多空前的新紀錄。大選結果確定時,市場及企業樂觀以對新人新政的期待,卻於就職百天前夕風雲變色,金融市場獻上了美股、美債和美元的「三殺」紀錄,勢將被寫入史冊。

 以傳統的金融理論來看這三項美元資產,雖各有不同角色但都具有避險的功能,三殺事件造成金融定錨錯亂,國際政治學界指此為「美國信用的微型警報」,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的外溢效應尚未定型,百日之後仍須持續的關注。

 4月上旬,出現美國金融市場三連殺的觸發點,當然是川普宣布新一波關稅加徵措施。全世界論點對此解讀頗為一致,均認為「美國經濟、川普2.0的政策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多年累積的貿易緊張局勢、對美國財政赤字的擔憂、聯準會政策預期的轉變,甚至對川普個人情緒反覆等多重負面因素,一口氣爆發,導致全球投資人信心大降,經濟焦慮加劇、資金快速逃逸,更重擊了所有與美國相關的資產價格。

 但須注意的是美國本土投資人的態度,他們並非恐慌性出脫資產,而是對川普新政的信心下降,擔心短期亂流打擊資產價格,就目前來看,仍選擇相信美國經濟可撐住基本面的表現。

 美元、美債、美股是不同類別的資產,同時下跌意義重大。理論上,三者對於經濟狀況有不同的敏感度,通常能透過多元投資組合,相互制衡,維持整體資產的穩定。牽動股票部位漲跌,是來自投資人對經濟成長、企業獲利的考量;債券的投資收益來自利息,政府債券、投資等級企業債向來是資產的避風港,美國公債尤其如此。

 至於美元,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林建甫扼要地說,「世界愈亂,美元愈貴」,當全世界對政經基本面有疑慮時,全球資金愈能停泊的選擇,還是流動性最好的美元!

 也因此,在川普全力驅動美國重振雄風的今天,美國金融市場爆發三殺事件,改變了國際投資人熟知的金融遊戲規則,傳統安全資產與多元配置邏輯,也受到挑戰。

 4月中旬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延後實施,白宮和社群平台持續有各國關稅談判訊息,讓一度混亂的金融市場回穩。4月下旬美股率先反彈,尤其是AI、半導體族群的科技股帶動下,標普500、那斯達克基本上都收復了4月初的跌幅;美債指標殖利率在一度飆高後也回落到月均線上下波動;美元指數小幅回穩到99.4。

 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由於交易量始終無法放大、市場瀰漫著投資人謹慎的情緒,國際金融機構分析師認為,目前出現的回穩「應是技術性的短線反彈」;牛津經濟研究院研究團隊指出,「政策不確定性依然很高,且市場交易員們心存疑慮,這種喘息能持續多久?仍是未知數。」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