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大限倒數3天 台美將掀牌 4產業屏息

隨美國對等關稅談判8月1日大限逼近、日歐陸續談妥方案,台美關稅談判已在最後關鍵,行政院以關稅未定案、內需產業為由,延後原訂今(29日)天召開的經發會議,市場據此研判談判結果可能使我擴大對美開放內需市場,且四大產品恐首當其衝。經貿辦28日表示,「談判小組成員仍在華府奮戰中,仍不放棄最後努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川普28日在蘇格蘭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將對進口到美國的商品實施15%到20%的關稅,適用於全球。此一稅率高於4月提出的10%。此外川普也強調將對藥品關稅發表聲明,及美國須生產自己的鋼鐵與鋁。

 政院發言人李慧芝28日說明,因考量台美關稅談判尚未定案,且相關施政、特別是內需相關產業,將與美方對等關稅因應方案高度相關,行政院長卓榮泰指示經發會第二次顧問會議,待關稅談判有進一步結果後擇期舉行。

 政院點名內需產業高度綑綁關稅方案,可能意味著各界熱議的汽車、美豬牛等重點產品,或將成為降低關稅、拯救外銷產業的籌碼。美國近期已表態,開放市場是關稅稅率「談下去」的必要條件。

 川普日前在其社群宣布完成與日本關稅時表示,開放市場對美國而言是不亞於關稅的巨大利潤,「只有當該國同意開放市場,美國才願意降低關稅。」

 綜合當前美方與各國談妥方案均綑綁貨品市場開放,日本開放汽車、農產品,澳洲開放美牛,歐盟開放市場。回溯川普首任期與大陸的經貿談判,甚至要求打開金融服務產業等市場准入。

 若最終對美開放市場,初步預期農漁產品、汽車、保健食品、紡織品等四大種類產品首當其衝。在4月初美國剛宣布對等關稅時,經貿辦表示,上述四種自美國進口的產品關稅稅率多數在10%~30%區間,例如汽車多約17.5%,保健食品多在30%。總體上,台灣去年自美國約進口商品465億美元,當中38%屬非零關稅。

 新台幣匯率重挫外銷產業,加上稅率未定,產業界評估國際外貿競合的複雜度驟增。

 按行政院4月上旬推估,低推估台灣關稅稅率10%~20%約低於其他競爭對手,廠商大致可自行調節因應、產業風險可控。(相關新聞見A2、A3)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