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調查兩周內公布 全球晶圓鏈 恐將大風吹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即將上路,總統川普政府「232國安調查」結果預計在兩周內公布,引發全球半導體業高度關注。調查結果若落實為政策,將為美國對進口晶片加徵高達25%以上關稅奠定法律基礎,改寫全球晶片供應鏈版圖。

 232調查涵蓋半導體與藥品等戰略性產品,川普公開點名指出,「許多公司正準備在美國建立半導體製造基地,其中包括來自台灣的企業,就是為了避開我們的新關稅。」

 據了解,三星德州廠近期重啟動工,接獲特斯拉AI 6晶片大單,AI 5晶片則規劃交由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生產,顯示赴美設廠已成業界主流。

 半導體業者表示,現階段部分半導體產品如設備、晶片在美國協調關稅表(HTSUS)中屬於豁免項目,尚不適用對等關稅疊加課徵,但232調查結果出爐後,恐為下一波課稅提供依據。即便調查結果公布後,川普仍有90天內裁定是否課徵關稅,使產業投資決策遲疑不前。

 不過,晶圓代工業者認為,「不能等、也不需等」,回歸美國製造才是最穩妥的解方。在美系客戶要求下,多元供應鏈勢在必行,雖成本增加,但國際大廠普遍能接受。

 台積電具備技術與產能優勢,有望因地緣壓力站穩龍頭地位,反而從潛在關稅中獲利。

 美國有意重掌全球晶片生產主導權,台廠指出,台灣作為關鍵供應國,在協助美國強化半導體韌性的同時,也面臨重新定位的挑戰。未來台灣在全球晶片版圖中的角色與價值,將取決於產業升級與供應鏈布局的靈活度。

 工研院資深副總蘇孟宗則表示,可預見的是半導體廠商未來的生產製造成本會增加,整體供應鏈的複雜度也將增加,下游客戶可能會有變化增減。但在美國關稅大棒重塑,半導體廠整體要與競爭對手比較,取代性、成本管控能力等都是關鍵,例如成熟製程或封測等領域,可能會有客戶選擇多、讓利機會變小等狀況。不過整體看好台灣半導體業者的敏捷性,能承壓甚至轉移危機。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