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聲明
歡迎您使用群益社群平台所提供的各項金融資訊服務,為維護您的權益,使用網站請閱讀以下聲明,使用者將視為同意本網站各項聲明:
群益社群平台及其資料提供者、合作結盟廠商與相關電信業者網路系統因硬體設備之故障、失靈或人為操作上之疏失導致傳輸無法使用、遲延、或造成任何資料內容(包括文字、數字、圖片、聲音、影像)遺失中斷、暫時、缺漏、更新延誤或儲存上之錯誤,群益社群平台均不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站上所提供之投資建議及參考資料內容,不得作為任何交易行為之依據,使用者依建議或資料內容進行任何投資行為所產生之風險及盈虧,均需完全自行負擔,群益社群平台不對使用者之投資決策負任何責任。
群益社群平台中之所有鏈結可能連結到其他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對被鏈結之該等個人、公司或組織之網站上所提供之產品、服務或資訊,群益社群平台概不擔保其真實性、即時性、正確性及完整性。
群益社群平台對於第三人透過本網站銷售的任何商品,或提供之各種商品促銷資訊及廣告,群益社群平台均不對其交易安全、商品及服務內容負任何擔保責任,其間之所有交易、擔保、賠償責任及售後服務皆係存在於使用者與商品或勞務提供者之間,使用者應事先詳讀各項規格與活動說明,交易期間如因商品或服務提供者發生任何變故或產生糾紛,群益社群平台不負任何責任。
使用者同意群益社群平台保留修改本聲明之權利,修改後之聲明將公佈於群益社群平台上,不另行個別通知使用者。
使用者之發言不能涉及招攬、投顧行為、抬價、點位等內容(涉及個別期貨交易契約未來交易價位之研判、建議或提供交易策略之建議),若有發現此行為本網站對其留言不負任何責任,並將會刪除相關資料如文字、圖片或檔案以及會員身分。
編按:台積電與工商時報攜手舉辦「共榮×成長」論壇,聚焦ESG與淨零行動,邀集產官學界與國際金融圈代表,從政策、實務到投資視角,探討企業如何兼顧環境、社會與治理。論壇除台積電資深副總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闡述企業願景,並有七位專家分享觀點;同時,台積電最新永續報告書也揭示生物多樣性與循環經濟案例,期望形成跨界合力,為台灣產業永續轉型打造標竿。
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暨ESG委員會主席何麗梅指出,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不只是企業責任,更是驅動成長與創新的核心競爭力,這是一連串正向循環,「把責任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正是台積電對ESG的信念」。
她強調,ESG是社會給公司的營業許可證,唯有獲得社會認同,企業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全球環境中持續領先。她表示,企業若注重人權,就能吸引並留任人才,並降低營運風險;當滿足客戶需求、創造本業成功後,便能照顧員工與供應商,兼顧股東權益與弱勢關懷,並為國家貢獻稅收、促進經濟發展。
台積電的永續行動可追溯至2011年,當時創辦人張忠謀親自繪製「ESG矩陣圖」,成立「ESG委員會」。2019年起進一步成立「ESG指導委員會」,由董事長擔任主席親自領導,明確定義ESG五大方向,並向董事會報告,顯示ESG已經成為公司治理的核心決策框架。
何麗梅指出,台積電目前聚焦五大面向。第一、綠色製造:持續落實節能減碳、再生能源導入與高效生產。第二、建立責任供應鏈:確保原物料、製程與合作夥伴均符合最高倫理與環境標準。第三、打造健康共融職場:打造安全、友善且多元包容的工作環境。第四、培育人才:積極吸引並且培養跨領域專業人才,維持創新動能。第五、關懷弱勢:長期投入社區發展、教育與文化支援,讓企業成為社會的正向力量。
她進一步分享台積電的三項具體成果。首先是「水資源正效益」,半導體製程高度仰賴水資源,台積電多年來建構再生水利用模式與技術,包括自建再生水廠及高效率循環系統。
截至2024年,平均再生水替代率已超過17%,並訂定「水資源策略產出水量大於廠區取水量」的長期目標,深化氣候韌性。
其次在廢棄物高值化,她指出,台積電於台中科學園區成立全台第一座「零廢製造中心」,並建構再利用機制,將製程廢棄物轉化為高價值電子原料。2024年,公司全球廢棄物回收率突破97%,大幅降低資源浪費,為台灣循環經濟立下新標竿。
最後在生態共融與社會關懷,何麗梅說,台積電推動濕地復育、在廠區內進行蜜蜂保育與友善棲地營造,吸引多樣生物迴流,且台積電中科廠區生態池已成功成為瀕危物種「巴氏銀鮈」的庇護池。更透過與當地小農合作,將自家蜂蜜製作為「積蜜」,擴大環境效益、投入環境教育。同時透過文教與慈善基金會,長期支援教育、文化與社區發展,包括培育下一代STEAM人才及推動藝文活動,讓「共榮共好」成為實際行動。
何麗梅強調,「唯有本業經營成功,企業才有能力長期且有系統地投入環境保護與社會關懷」,台積電會持續透過五大面向,攜手員工、供應商、股東與社區,共同推進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讓ESG成為企業持續成長的重要動能。
她最後提及,「ESG不只是責任,而是促進企業永續發展與成長的引擎。」台積電將把ESG理念全面融入公司文化與營運,與利害關係人攜手,把責任化為長期競爭優勢,為下一代打造更美好的永續未來。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