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達一石三鳥 鞏固AI巨擘地位

輝達宣布對OpenAI投資1,000億美元,並協助其部署輝達AI運算基礎設施,此舉主要出於三大戰略考量:一是鞏固AI生態系統主導權,二是鎖定長期需求與產能規劃,三是提升應用端影響力並抵禦雲端巨頭壓力。

 輝達已不僅是GPU供應商,更是AI軟硬一體化平台的領導者,OpenAI大規模採輝達Vera Rubin新平台,等於替輝達建立一個全球矚目舞台,讓產業看見其「硬體-軟體-平台」的綜合優勢。這也讓輝達生態系形成更強大的網路效應,競爭對手AMD、Google TPU甚至OpenAI若將來自研晶片,都難於短期內動搖其地位。

 其次,10GW的AI基礎設施,背後代表數百萬顆GPU及高頻寬記憶體、先進封裝與伺服器系統的需求。輝達透過資本綁定OpenAI,等於提前為未來數年出貨建立保證。

對輝達而言,這是一種將「硬體銷售」轉為「長期基建合作」的升級,強化了企業營運的可預測性。

三、目前AI雲端由微軟Azure、Google Cloud與亞馬遜AWS三大巨頭主導,OpenAI更與微軟關係緊密。若輝達僅供應硬體,恐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透過直接投資,輝達得以與OpenAI形成「命運共同體」,把自己提升為核心戰略夥伴,在雲端巨頭強化自製AI晶片的同時,仍能維持在AI生態鏈的關鍵地位。

業界分析,輝達此舉反映其對雲端服務商(CSP)「去GPU化」 趨勢的危機感,估計未來AI晶片市場比重可能翻轉為ASIC占60%、GPU降至40%。

另有業者解讀,千億美元聯盟將重塑AI生態鏈,正式打響通用型GPU與ASIC大戰。IC設計業者認為,輝達欲直接掌握大型語言模型開發商,來決定其所使用的AI基礎設施;台廠ASIC業者恐受衝擊,包括世芯、聯發科等最終量產需求是否受壓抑,值得進一步觀察。

黃仁勳宣稱市場對算力需求「突破天際」,但這種資金循環能否持續,取決於OpenAI技術能否領先,創造足夠現金流,及市場是否有「需求」願意買單。輝達千億賭注,是戰略遠見還是泡沫催化劑,2026年首批10GW資料中心上線時,可見分曉。

查看原始新聞

※ 本文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點我加《工商時報》LINE好友,財經新聞不漏接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