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不只煉油還鍊字 新書重現「拾穗」月刊譯作風華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23年12月16日電)高雄煉
油廠不只煉油,甚至曾經「鍊字」,透過台灣第1本
純翻譯雜誌「拾穗」月刊,對台灣翻譯及藝文界影響
深遠,也與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台灣文學之母鍾
肇政等大師級人物有淵源。

台灣中油公司、東吳大學今天在誠品書店松菸店,
舉辦「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30位譯者X60篇譯
作,重溫拾穗月刊開啟的文藝之窗」新書發表會。

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台
大外文系退休教授王安琪、作者張綺容等人出席,並
就「拾穗」月刊的緣起、發展,與撰寫這本「譯氣風
發的高雄煉油廠」的過程展開對談。

李順欽說明,對民國3、4、5年級生來說,「拾
穗」是年少時期最熟悉的文藝雜誌,包含小說、旅遊
探險、音樂、藝術及科學新知等內容,澆灌文藝幼
苗,豐富學子的心靈;這本月刊不只是高雄煉油廠員
工利用公餘時所編譯的刊物,亦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純翻譯文學雜誌「拾穗」於民國39年5月1日初版,
發行人是當時的高雄煉油廠長賓果,起因是當年國內
外政治經濟情勢緊繃、原油供應受阻,種種因素讓高
雄煉油廠陷入無油可煉困境。

廠長賓果眼見廠裡許多知識青年,既懂理工科學又
文采斐然,遂向總經理金開英建議「煉油不成、不妨
鍊字!」決定讓廠裡優秀的知識青年創辦雜誌,但為
避免創作涉入敏感政治議題,以翻譯作品為主要內
容,由公司出錢購買外文書報讓員工翻譯。

這些理工男「右手煉油、左手鍊字」,成功開啟台
灣翻譯史的新紀元,並以米勒名畫「拾穗」為刊物命
名,由國民黨元老吳稚暉親筆題詞。

當時台灣翻譯圖書相對稀少,「拾穗」創刊便大受
好評,發行量最高曾達1萬份,共發行38年;期間為
擴展稿源,從第22期對外公開徵稿並提供優渥稿酬,
吸引眾多文藝愛好者加入筆耕,其中不乏台灣文學之
母鍾肇政、台灣劇場推手姚一葦等文壇大師。

但隨著時光流逝,「拾穗」慢慢消逝於人們記憶
中,所幸在103年4月,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張思
婷將她對「拾穗」的研究,投稿至台灣中油刊物石油
通訊,刮起戀戀「拾穗」旋風,員工才了解原來「拾
穗」對台灣翻譯及藝文界影響深遠。

中油表示,透過「拾穗」月刊,不只讓林懷民接觸
到西方舞蹈、鍾肇政磨練出精湛文筆,更培育台灣第
1代的翻譯菁英,為當代開啟國際視野。

中油指出,張思婷就是「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
這本新書的作者張綺容,她目前是東吳大學英文學系
助理教授,本身也是譯者,譯著30多本,更曾以「拾
穗」為博士論文研究對象。

張綺容透過台灣中油與東吳大學的合作,進一步挖
掘「拾穗」譯者群故事,前後歷經10年整理史料、訪
談當事人並飛往英美找尋原作,透過追尋「拾穗」不
同時期的譯者們,挖掘出在譯作中蘊藏自己的生命故
事,最後完成「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專書,再現
「拾穗」月刊風華。

除了出版專書,台灣中油也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合作,進行「拾穗」月刊數位典藏計畫,預計113年
初對外公開,屆時只要上網瀏覽,就可以重溫「拾
穗」月刊的精彩文章。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