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所22日首批碳權交易 中鋼搶頭香擬爭取購買500噸

(中央社記者劉千綾台北2023年12月17日電)碳有價
時代來臨,台灣碳權交易所預計12月22日啟動首批碳
權交易,金融、製造業有意搶頭香,包括中鋼
(2002)在內等業者規劃購入約500噸碳權,用於產
品碳中和。

台灣碳權交易所今年8月正式揭牌,預計12月22日
啟動碳權交易,首批碳權來自於亞洲、非洲與南美洲
等7國,依據規劃,每噸二氧化碳當量訂價落在5美元
至15美元,初期僅限國內法人購買。

碳交所規劃,每天交易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3時30
分止,買方以台灣法人為限,企業買進碳權後,不能
再把碳權放在碳交所平台轉售,使用上則端視業者各
自用途以及供應鏈要求進行安排,未設定「有效期
限」。

隨著台灣碳交所將啟動首批碳權交易,不僅傳統製
造業、半導體業者有意爭取首批碳權,兆豐金控、合
庫金控、第一金控與華南金控等公股金控亦評估買進
碳權,購買量也是百噸起跳,用以中和用電、商務旅
行等產生的碳排。

另外,國營事業台電和中油因考量預算程序,均表
示不會搶購首批碳權,但中鋼有意爭取碳交所的首筆
碳交易。

中鋼表示,首批將購入約500噸碳權,價格應該介
於5美元至15美元,不過確切金額和數量須視實際的
媒合狀況。中鋼購入的碳權主要會用於產品碳中和,
另外也會視環境部碳權交易法案制定方向,進一步規
劃碳權使用。

為了減少生產過程的排碳量,中鋼積極發展低碳及
碳中和產品,減碳成效可達25%;同時,因應歐盟碳
邊境調整機制(CBAM),中鋼也以大帶小推動供應
鏈共同減碳,扶植22家廠商進行碳管理,初估有3500
多噸的減碳潛力。

碳交所指出,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規範,國外碳權確
實有機會抵充碳費,但須待相關子法訂定,以及政策
明確規範;但以目前狀態而言,首批在碳交所掛牌的
國外碳權,尚不能抵減國內課徵碳費,也不能直接抵
充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國內企業購
買首批國外碳權的好處就是做「碳中和」。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