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定價綠色風暴來襲 台灣準備好了嗎

(中央社記者張璦、曾智怡、謝方?、潘羿菁台北
2022年07月10日電)緊鄰在中鋼第一轉爐工場,一排
排黃色、灰色鋼塔矗立著,11支鋼管高聳挺拔高達3
公尺,在艷陽照射下閃閃發光。

這是中鋼首度對外曝光的秘密武器–碳捕捉技術,
也是目前產業界競相鑽研的新技術,不僅要迎合台灣
2050年邁向碳中和目標,也想透過減碳解決眼前最迫
切問題:碳費徵收。

環保署最快於2024年開徵碳費,雖然碳費怎麼收,
環團、政府與產業間正上演三方拉鋸戰,但唯一可以
確定的是,未來廠商排碳不再免費,「淨零」不是華
麗的宣傳口號,這股轉型壓力與影響,也勢必會滲透
到民眾日常。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斷言,「將來所有產品
都會變貴」,他認為,在開徵碳費之前,廠商早已啟
動減碳行動,減碳一定要付出額外成本,最終將轉嫁
至消費者。

事實上,台灣並非收取碳稅費首例,2012年10月日
本針對石油與煤炭稅基礎開徵「碳稅」,是亞洲第一
個開徵碳稅的國家,隨後新加坡也開徵,印尼、美國
等均在評估研議中。歐盟去年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
(CBAM),今年6月歐洲議會通過草案,預計2027
年上路,堪稱是率先設立碳關稅的經濟體,全球對二
氧化碳「定價」浪潮,早已不可逆。

國內一家石化廠悲觀預估,2050年每噸排碳費用恐
達到100美元。台灣統包工程龍頭廠、中鼎集團永續
長何麗嫺表示,水泥業若不減碳、加計碳稅,成本將
上漲70%,鋼鐵業上漲30%;不減碳就要繳碳稅費,
「有些支出是必須得拿出來,就看你錢花在哪裡」。

換言之,二氧化碳成為企業內化成本,起初在產業
層面發酵,正逐步往食、衣、住、行反映,俄烏戰爭
宛如觸發點,提前掀起物價壓力鍋。

「當廠商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導致產品生產成
本上升,這就是綠色通膨(Greenflation)」,吳大任
解釋。

能源結構變化與俄烏戰爭點火 電價翻騰終結連七凍

台灣是否能躲得過綠色通膨,首先要檢視能源結
構。近年來,為降低碳排量,台電配合政策將燃煤電
廠改成燃氣機組,物價看似風平浪靜,電價歷經史上
最長連七凍,然而,今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成了壓垮
物價最後一根稻草,國際燃料價格一飛沖天,台電、
中油虧損加劇,最終電價不得不「解凍」,7月1日起
平均調幅高達8.4%。

受俄烏戰爭影響,北美市場指標的亨利港(Henry
Hub)天然氣價格一度飆漲逾9%,至每百萬英熱單位
(mmBtu)8.14美元,創2008年9月以來最高。根據棣
邁產業顧問公司資料顯示,歐洲過去管道氣價維持在
3至5美元,同樣受到戰爭影響,今年3月一度暴衝至
61美元天價。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中舜分析,天
然氣可替代燃煤、也可作為再生能源備援,帶動氣價
走高,台灣有98%能源靠進口,國際價格飆漲,企業
成本勢必增加,並將一定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中油天然氣事業部執行長李皇章指出,尤其是中
國、印度,近年積極執行煤改氣,需求連年攀升,中
國去年採購量首度超過日本,突破8000萬噸,擠升全
球天然氣最大市場。

他不諱言,「縱使俄烏戰爭結束,歐洲能源分散策
略發酵之下,預估3、5年內,氣價將維持高檔」。

為穩定民生物價,中油去年7月起只有調漲電業用
戶天然氣售價,但中油並未足額反映,今年1至6月天
然氣吸收金額達1008億元,台電前5個月虧損達672億
元。

經濟部長王美花曾說,不會讓國營事業倒閉;言下
之意,民眾遲早要分擔這筆巨帳,為減碳產生的通膨
現象早晚引爆。

全球碳稅費席捲而來 廠商負碳技術難跟上

日前,打入歐系品牌賓士供應鏈的輝能科技,找上
中鼎幫忙盤點製程排碳熱點,想方設法排除,若無法
降低,碳稅恐造成鉅額負擔。

歐盟的碳關稅就像是敲響外銷產業一記警鐘,逼得
廠商不得不正視。

何麗嫺指出,在全球、在台灣都會面對減排壓力,
沒有一間企業得以「一身輕」,就算不做國外生意,
但產品賣給其他國內業主,這家業主可能還要做外銷
生意,勢必會被要求提供碳足跡資訊揭露等,「絕對
是逃不了!」

為了降低碳排量,中鼎很早就訂定綠色、低碳與環
保工程業務策略目標,將「綠色技術」導入工程全生
命週期中,致力降低環境衝擊。

這股減碳壓力雖然飄洋過海襲來,本土對綠色風暴
的壓迫感也同樣在醞釀中,陳中舜示警,一旦台灣正
式開徵碳費,將加劇綠色通膨。

中經院以亞鄰國家平均碳費每噸3至4美元計算,換
算台灣工業部門每年要上繳碳費約新台幣145.7億元至
194.3億元。

其中,「化學及塑膠業」、「電子與電力機械器材
業」以及「基本金屬製造業」恐成重災區,預估總支
出達86.1億元,占工業部門近6成,國內化學及塑膠業
一年估計負擔38.7億元費用,相當驚人。

數字會說話,廠商心驚之餘也積極部署以降低綠色
成本。

台塑集團早在10年前研究碳捕捉技術,又以台塑化
先行,產學合作嘗試各種方式吸附二氧化碳;台塑化
總經理曹明說,實驗後的結果顯示,碳捕捉技術是可
行的,但不同碳捕捉技術牽涉不同價格,「唯一共同
點是成本都很高」。

台塑化共實驗3案,以2015年執行實驗案為例,平
均一天吸附0.6噸,等於一年才捕捉219噸,若以設備
折舊20年計算,粗估每噸吸附成本約1370元,也就是
一年要花30萬元捕捉219噸碳,經濟效益偏低。

近期台塑再度重拾碳捕捉計畫,高雄仁武實驗工廠
捕捉效益如何,外界觀察中。

國內鋼鐵龍頭中鋼提出「鋼化聯產」碳捕捉計畫,
目前也在漸進式邁進。

由此可知,脫碳、負碳技術短期內要商業化,仍有
難度,業者只能先從其他方式「立即」降低碳排,一
名化纖大廠分享自家短期作法,包括燒煤鍋爐全數改
成燃氣鍋爐、汰換老舊馬達與買綠電等。

「這些投資林林總總3年下來,至少要花上億
元」,化纖大廠坦言。

素有產業版物價溫度計之稱「生產者物價指數
(PPI)」統計,主計總處公布今年6月年增率達
13.74%、上半年較去年同期成長12.6%,顯示生產成
本只增不減。

不過,生產成本想轉嫁到終端市場,向來是敏感議
題,必須小心翼翼。

2年前,手機品牌大廠蘋果宣布不再提供充電器、
耳機等配件,用意是保護環境與減少資源浪費,卻被
市場質疑變相漲價。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項措
施讓蘋果省下千億元運輸成本,同時增加配件營收83
億元。

一名化纖大廠高層透露,品牌客戶追求綠色環保形
象,往往會將商品與永續結合,例如前幾年很火紅的
回收紗,透過行銷包裝手法墊高價格,「只要新品,
就沒有參考價格」,外界很難一窺成本結構,消費者
不一定察覺得到成本被轉嫁。

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智庫今年2月發布報告
指出,碳費引發通膨疑慮,以德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
(nETS )影響而言,若以所得高低平均十分位數來
看,最高所得者十分位數家戶年收入負擔加重0.6%;
最低收入者十分位數家戶負擔則增加1.2%。數據顯
示,綠色通膨不僅引發民生物價上漲,弱勢族群感受
的痛苦指數恐節節攀升。

有鑑於此,歐盟祭出社會氣候基金(Social Climate
Fund),歐盟執委會預計每年挹注百億歐元預算,用
以補助弱勢家庭與微型企業。執委會委員施納貝爾
(Isabel Schnabel)開宗明義說,給予社會弱勢族群經
濟援助是值得付出。

淨零轉型過程不是免費,上至政府、下至民生皆付
出代價,也因為淨零將改變你我生活,國發會公布的
2050淨零路徑圖,強調將與社會對話,但產學界均認
為,台灣未來10年內將面臨綠色通膨挑戰,弱勢族群
面對這股壓力更難抵禦,如何協助他們,避免在減碳
隊伍中脫隊,是刻不容緩的艱困議題。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