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變成億元賺錢生意 中鋼鋼化聯產實驗工廠首曝光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2022年07月10日電)淨零耐
力戰開打,中鋼「鋼化聯產」實驗先導線首度曝光,
灰、黃色鋼造塔柱拔地而起,矗立於廠區,目標今年
9月完工試量產,將純化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直送
化工廠產製化學品,力拚跨業合作「碳」盡其用,讓
減碳變成一門賺錢生意。

減碳海嘯襲來,鋼鐵、石化業等排碳大戶首當其
衝,「鋼化聯產」是中鋼重要減碳手段,中鋼能源開
發與應用發展組研究員王俊修說,中鋼煉鋼與煉鐵過
程,高爐、轉爐所排放的副產氣富含一氧化碳,尤其
轉爐氣一氧化碳比例高達61%,若能將碳完整捕捉下
來、固定於化學品當中,就可減少碳排。

換言之,中鋼希望將「原本要拿去燒的碳」拿來進
行高值化應用,因此攜手中油,由中油提供乙烯、丙
烯、氫氣,中鋼則提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讓化工
廠加以產製成甲醇、醋酸等化學品,再供給更下游的
傢俱、服飾、鞋材、太陽能模組封裝膠等產品應用。

王俊修說,台灣石化產業鏈上下游層層分工,一旦
鋼化聯產併入上游,等於是無痛升級下游產業低碳
化。

不只如此,中鋼煉鋼、煉鐵排放一氧化碳的過程,
直接取代化工廠產氣製程,化工廠本身也因不需要產
氣,不用再額外輸入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等於減
碳之餘,還能減少原物料依賴,免除缺料危機。

實驗先導線9月完工 拚2025年捕碳直送下游化工廠

中鋼第一轉爐工場旁,6座3公尺高的黃色塔柱、5
個灰色塔柱矗立,施工聲震耳欲聾,與工研院合作建
置的鋼化聯產實驗先導線工程如火如荼進行,預計9
月底建置完成,捕碳量4900噸,屬於鋼化聯產第一階
段計畫,投資金額為新台幣2億元。

王俊修說明,第一轉爐工場有現成管線,可直接將
轉爐、高爐氣引至黃塔內,運用變壓吸附(PSA)原
理,將二氧化碳吸附分離,剩下的氮氣、一氧化碳會
進入灰塔,最後產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注入隔壁
工研院模組設備,用作產製甲醇、甲烷、醋酸、乙烯
等化學品。

過程中合作化工廠也會參與驗證氣體品質,作為第
二階段示範產線建廠依據。到時,中鋼將再投入10
億,建立面積大4倍的工廠,預計2025年啟動,產出
的一氧化碳將藉由管線送至鄰近下游化工廠,預計年
減碳量高達24萬噸。

目前,中鋼已鎖定長春化工、李長榮、聯成化科與
中碳等緊鄰廠區周圍的化工業者,拉攏加入低碳高值
化產業聯盟。

中鋼綠能與系統整合研究發展處處長陳宗榮表示,
中鋼附近剛好有石化產業聚落,是促成鋼化聯產原因
之一,如果下游廠距離太遠,氣體管線距離會拉很
長,「光是投資高空管架,僅僅1公里造價就要上
億」;此外,一氧化碳具毒性、延伸洩漏問題,仰賴
時常巡檢,管線投資維護成本會很高昂,投入誘因與
效益自然降低。

既然已確定掏出12億,自然不容許失敗。事實上,
除了實驗先導線建置,中鋼另有專門實驗室,裡頭也
有兩座迷你實驗塔,重點工作之一是找出最適合的
「吸附劑」,導入先導線使用,並進行相關研發,
「這些都是錢,但是可以協助找到答案,就有價
值」,陳宗榮說。

中鋼鋼化聯產具備3優勢 多家化工廠敲門尋合作

攤開國外鋼廠發展現況,中國已有多家鋼廠鋼化聯
產商轉案例,日、韓、德國、盧森堡鋼鐵廠也相繼投
入;不過,王俊修指出,國外都是一條龍做法,鋼鐵
業必須跨入不熟悉的化工業,可能造成新競爭問題。

反觀中鋼鋼化聯產具備3大優勢,第一,中鋼副產
氣可提供具成本競爭力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產業
低碳化機會;第二,周圍有中油與下游石化廠,具上
下游碳資源整合地利;第三,中鋼20年來已與13家廠
商共建區域能資源整合,培養良好默契,也存在既有
管架,皆成為鋼化聯產推動利基。

如今透過鋼化聯產,中鋼將進一步推動2.0版本、意
即區域碳資源整合,2040年更希望實際商業應用,屆
時變壓吸附塔可能達7公尺之高,在大林蒲園區形成
經濟體,結合鋼鐵、煉油、化工等,實現3.0碳循環經
濟園區願景,年減碳量擴大為290萬噸。

陳宗榮表示,中鋼去年5月成立鋼化聯產專案、8月
與中油簽合作備忘錄,起初擔憂不知與誰合作,去年
底開始,多家化工廠主動上門,顯見廠商減碳壓力之
大,若參與其中,無需額外花錢換設備,就可達到減
碳成果,自然具吸引力。

在「減碳人人有責」的世界,中鋼一年副產燃氣中
的一氧化碳約183萬噸,若全數轉化成高階化學品,
將為石化產業創造800億產值,減碳兼賺錢將不是空
話。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