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疫情、成本及地緣政治 逼蘋果分手中國

(中央社倫敦2022年10月26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
「經濟學人」報導,疫情、成本和地緣政治情勢迫使
蘋果公司(Apple Inc.)與中國脫鉤,這不僅是蘋果公
司一大轉變,也象徵世界經濟重新洗牌,印度與越南
將成最大受惠國。

報導指出,蘋果過去20年營收增長70倍、股價翻漲
600倍,市值達到2.4兆美元,這項非凡成功的部分原
因在於重押在中國的賭注。

蘋果將希望寄託於中國的工廠,這些工廠現在生產
超過90%蘋果產品並吸引中國消費者買單,蘋果在某
幾年有多達1/4收入來自中國,但現況正在發生變化。

2019年以來從未現身中國的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正在尋找新的合作夥伴。

今年5月庫克在蘋果古柏迪諾(Cupertino)總部接
待越南總理范明正(Pham Minh Chinh),明年更計畫
在印度開設首家實體店面。

報導指出,越南和印度成為蘋果戰略轉變的主要受
益國,2017年蘋果在這2國共有18家大型供應商,去
年已增至37家。

摩根大通(JPMorgan)預測,目前雖然只有不到5%
的蘋果產品在中國境外製造,但2025年將攀升至
25%。

對於分散運營風險的急迫需求,是蘋果公司倉促行
事的主因。

20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癱瘓
供應鏈,讓成衣業者強化在中國以外的產線。這次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替科技公司
上了同樣的一門課。

今年上半年因上海封城,台灣公司廣達的一間工廠
被迫暫時關閉,這家工廠據信生產蘋果大部分的
MacBook,消費者不得不等上好幾個月。

摩根大通科技產業分析師哈戈谷(Gokul
Hariharan)表示,避免這類混亂發生,是蘋果調整供
應鏈的「主要驅動力」。

另一項動機是控制成本。過去10年,中國平均薪資
漲了1倍。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調查顯示,
2020年中國製造業工人月薪平均530美元(約新台幣1
萬7039元),約是印度或越南工人的2倍。

印度糟糕的基礎建設、道路和電力網絡是阻礙發展
的絆腳石,但印度政府透過補貼讓合作協議更誘人;
越南也提供退稅、租稅減免和自由貿易協定,但與簽
證、海關有關的官僚作風仍是痛點。

同時,蘋果漸漸將當地人視為潛在客戶,尤其在全
球第2大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印度。蘋果今年7月的報告
指出,在iPhone銷量這個「引擎」的驅動下,蘋果過
去一季在印度的收入,比去年同期成長近1倍,削弱
了中國作為消費市場的相對重要性。

中美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使得在中國做生意愈加
困難。中國政治敏感性的提高,也增加了許多方面的
摩擦。這也指向了蘋果轉變的最後一項、但可能是最
重要的原因「地緣政治」。

問題在於,蘋果實際將產線移出中國後,是否真能
避免未來的制裁。因為儘管蘋果在中國境外生產零
件,但同樣得依賴中國企業來製造。

立訊精密(Luxshare)、歌爾聲學(GoerTek)和聞
泰(Wingtech)等中國製造商,在中國境外的蘋果業
務中所占比重愈來愈大。

印度媒體9月報導指出,印度政府可能允許部分中
國企業在印度設廠。

摩根大通認為,2025年中國企業在iPhone電子零組
件產量所占比重,將從今年的7%上升到24%,更預測
它們未來3年內將持續增加在蘋果各類產品產量所占
比重。

中國境外的中國製造商會成為美國制裁的目標嗎?
英國資產管理公司Impax分析人員認為,目前不太可
能,因為「沒有任何可替換的(供應)廠商具有相同
經驗水準、效率和成本效益」,切斷這些供應商會傷
害美國公司。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未來可能出現變數。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