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低薪困境 學者:推動產業轉型應適度擇優汰劣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23年1月2日電)政府努力
推動產業轉型,改善低薪環境,但勞工分享到的經濟
果實愈來愈少,又面對物價、房價高漲等問題。學者
直言,政府應讓市場適度發揮擇優汰劣功能,如果逆
勢而為,想要照顧所有產業,只會讓轉型進程牛步
化。

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國民所得統計顯示,2021年經
濟成長率高達6.53%,企業的營業盈餘在國內生產毛
額(GDP)所占比例達到36.53%,創下歷史新高,但
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重卻降至43.03%,為史上最
低。

企業盈餘占比創新高和受僱人員報酬探底,意味經
濟果實大多落進企業主口袋,導致景氣大好,民眾依
舊無感。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認為,從近期選舉結果
可以看出年輕世代對社會的不滿益發強烈,原因就是
高房價、高物價、低薪等問題改善的腳步太慢。

對於低薪問題,政府其實一直在做努力。國家發展
委員會副主委高仙桂指出,政府二路並進,一方面推
動產業高值化,讓企業賺更多,把餅做大,才有能力
將獲利分配給員工,同時,政府在制度面從提高基本
工資、薪資透明化及鼓勵企業加薪等方向著手。

高仙桂以數位發展部推動的台灣雲市集為例指出,
不只製造業需要高值化,服務業同樣需要轉型升級。

邱俊榮認同政府政策確實朝產業高值化的方向努
力,從五大創新產業到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都是希望
打造高薪產業環境,方向是對的,不過「目的和手段
有點不一致」。

邱俊榮指出,政府想把握新興產業商機,低軌衛
星、太空產業、人工智慧(AI)、5G都不放過,但舊
的產業也不願意放棄,導致資源競逐非常激烈,廠商
都在搶水、搶電甚至搶人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難
以聚焦於重點發展產業。

放眼國外的產業政策,邱俊榮直言,日本、德國、
荷蘭、瑞士等產業政策思維相當明確,日本將資源集
中在最尖端的部分,其他產業轉至國外生產,不占用
國內資源;德國強調高技術性產業,雖然面臨缺工,
但缺的是技術工,與台灣缺藍領、缺外籍移工的情況
大不相同;至於荷蘭,廠商要拿政府補助,得有技術
含量才行。

邱俊榮指出,改善低薪的同時要兼顧弱勢產業,其
實有點矛盾;如果政府持續透過紓困、補助等各種資
源源源不絕提供支持,讓低薪產業得以存活,市場汰
弱留強的機制無法彰顯,產業轉型自然會牛步化。

他說,「我們不是要消滅傳產或是中小企業,但要
讓這些企業有創新、差異化的能力,才能在市場生
存」。他指出,產業高值化很好,但不是所有公司都
有能力走向高值化,政府及社會大眾必須體認產業轉
型一定會有陣痛期,適度讓沒有競爭力的產業透過整
併、外移等機制退場,使產業環境獲得改善,才有辦
法帶動薪資提升,進而讓分配不均的問題出現改善的
契機。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