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營事業帶頭 中油台電氫能示範計畫助攻零碳未來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蘇思云台北2023年6月25日
電)減碳海嘯襲來,全球皆有共識,氫能將是淨零碳
排成敗關鍵,台灣政府宣示2050氫能發電占比將達1
成,經濟部已與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成立氫能推動
小組,將透過天然氣混氫發電、加氫站等示範計畫,
一步步勾勒氫能未來。

示範加氫站年底落地 中油逐步轉型氫能供應商

為了讓氫能車滿街跑不只是想像,加氫站布局需從
現在做起,國內初期由國營事業帶頭示範,打通法規
障礙,未來市場擴大之下,民間也可以參與建置。

中油示範加氫站預計年底完工,屬於交通部氫能公
車示範計畫一環,中油表示,目前全球已逾30國共建
置超過800座加氫站,鄰國日本及韓國皆為領先國
家,雖然台灣起步較晚,但也因國際上已大力推廣多
年,技術、操作及安全法規反而是台灣推廣使用氫氣
燃料重要借鏡。

移動式加氫設備正在國外製造生產中,也由於台灣
尚無加氫站,案子需經能源局專案審查,但更大的關
卡在於選址。

攤開台灣歷年能源基礎設施推動,社會溝通均非易
事,中油加氫站也不例外,原先是規劃設在高雄停業
的LPG加氣站,目前持續與地方溝通,尋覓一處兼顧
安全並可達示範作用的地點,例如距離民宅有段距離
的交通運輸節點。

克服選址難關、法規完備後,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
示,中油規劃在北中南廣設加氫站,當具備一定經濟
規模時,便可就近建置蒸氣甲烷重組(SMR)設備,
也就是將天然氣經蒸汽重組,再透過碳捕捉技術,把
灰氫變成藍氫,直接供應自家加氫站。

作為台灣石化能源龍頭,中油力拚轉型「氫能供應
商」,李順欽近來多次公開形容「氫能是中油續命
丹」,而中油優勢在於握有煉製技術,煉油廠本身也
有氫氣工廠,利用碳氫化合物生產氫氣,現在也正如
火如荼發展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CCUS)技術,自
產藍氫、綠氫都在計畫藍圖內。

除了自產氫氣,中油進口液化氫勢在必行,但目前
全球僅日本小量示範先行,李順欽不諱言,需待國際
技術成熟、成本下降,再切入進口液化氫市場比較合
適。

新開發天然氣機組朝混氫燃燒規劃 化身減碳小尖兵

國發會2050淨零碳排路徑納入氫能,並設定氫能發
電占比為9%至12%;為了達成碳中和,從發電端減碳
確實最直接有效。

也因此,台電去年4月宣布與西門子能源公司簽署
「混氫技術合作備忘錄」(MOU),選定興達電廠3
號複循環機組進行天然氣混氫燃燒試驗,目的即在減
少發電碳排。

今年2月,台電更進一步和中研院簽訂「減碳及綠
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試驗去碳燃氫技術,期
待年底正式混氫燃燒時,中研院能提供第一槽車氫
氣,積極動作可見一斑。

中研院物理研究所資深研究員陳洋元說明,「去碳
燃氫」技術奠基在現有天然氣發電基礎上,把天然氣
的甲烷進行碳、氫分離,氫氣放進機組發電,固態碳
則可作為工業材料使用,目前已能小規模產碳和氫
氣,預計年底將量產出一批氫氣,導入台電機組測
試。

台電綜合研究所所長鍾年勉表示,中研院產出的氫
屬於「比較靠近綠氫」的藍綠氫,目前氫氣是在中研
院實驗室離線生產,待產氫量穩定且達一定規模,規
劃在電廠直接建置設備產氫,即時線上(online)供
應機組,此牽涉機組控制問題,須與原廠協調搭配。

興達電廠既有5部燃氣複循環機組,若3號機混燒狀
況良好,且氫氣供應穩定、儲槽設備、法規完善,有
機會擴大混燒規模,台電未來新開發機組也會朝向混
燒規劃;換言之,將有越來越多天然氣機組化身減碳
小尖兵,助攻台灣淨零轉型目標。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