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石油」取代天然氣 俄烏戰爭加速德國綠氫發展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2023年6月25日專電)去年
12月冬季的某天清晨,德國總理、經濟部、財政部長
三巨頭齊聚北海的威廉港(Wilhelmshaven)為全國第
一座天然氣接收站剪綵。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致詞時忍不住誇讚這
座能源基礎設施的興建速度寫下「世界紀錄」,還向
對歐洲發動天然氣戰爭的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喊話:「他以為能用切斷供應來勒索我們,他
錯了」。

俄烏戰爭扭轉歐洲的能源供應版圖,各國紛紛尋找
替代能源,靠船隻運送的液化天然氣成了新寵。德國
官方的審核過程向來繁瑣,平時建一條天然氣管就需
要8年,但北海的威廉港可儲存和轉化液化天然氣的
接收站連同與陸地連結的管線,僅不到200天就完工
啟用。

天然氣只是過渡能源 廣建接收站為進口氫氣鋪路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ermany Trade & Invest,
簡稱GTAI)能源專家高德斯坦(Raphael Goldstein)
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蒲亭發動戰爭前,德
國對俄國天然氣的依賴度高達45%,現在一口氣要在
寒冬來臨前降到零,可見局勢緊迫的程度」。

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俄國再也不是歐洲可靠的
能源合作夥伴,數十年來經管道輸送的天然氣隨時可
能中斷,德國只好出高價臨時租用多座浮動式接收站
救急,還打算在未來幾年至少興建4座大型天然氣接
收站。

雖然德國民眾綠色能源共識高,但在興建天然氣接
收站時也遇到與民眾溝通難題,例如在波羅的海魯根
島(Rugen)的一個接收站規劃,由於可能衝擊旅遊
業,引起當地極大反彈,地方政府醞釀提告。

不過,高德斯坦強調,從長期規劃的角度來看,天
然氣只是過渡性的能源,廣建接收站也是為進口氫氣
鋪路,打下氫氣基礎建設的基礎,因為氫能,尤其綠
色氫能才是未來。

氫氣的輸送可運用現有的天然氣管道,也可利用海
上運輸,從儲存、運輸到買賣與傳統的油氣業務高度
契合,對能源業者來說幾乎是同一種商業模式,高德
斯坦認為這是氫能最「迷人」的地方。

在積極投入氫能基礎建設下,目前德國有近100座
車廠和工業氣體業者經營的加氫站,建設費用則由政
府補貼。

德國完成氫經濟路徑圖 氫能卡車力拚2025年上市

高德斯坦在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負責氫能,經常
向各國業者解釋德國氫能基礎建設和應用的長期規
劃。他說,其實德國早已完成氫經濟的路徑圖,只不
過俄國天然氣實在太便宜,俄烏戰爭爆發前,德國接
收站連一座也沒建,現在受戰爭刺激只好加快腳步,
把原先的規劃「從抽屜拿出來」。

綠色氫能是透過太陽能和風力等再生能源,用電解
水方式取得的氫能。綠氫在生產和應用的過程中幾乎
沒有碳排,德國在2020年6月通過的「國家氫能戰
略」稱之為「未來的石油」,可用來擺脫對煤炭、天
然氣和石油的依賴。

談起氫能應用,最早投入研發的是汽車工業,起先
不知道電動車或採用氫能的燃料電池車究竟鹿死誰
手,近年由於特斯拉(Tesla)的帶動,電動車才成為
零碳排車的主流。不過,高德斯坦認為,未來是否繼
續由電動車稱霸還很難說,尤其在卡車的領域,愈來
愈多車廠和運輸業者看好氫能有朝一日將取代柴油引
擎。

全球最大商用卡車製造商戴姆勒卡車(Daimler
Truck),2021年宣布與瑞典卡車製造商富豪
(Volvo)合資生產燃料電池,同年戴姆勒的氫能卡
車原型車也展開道路測試,力拚2025年上市。

高德斯坦指出,相較於電動卡車,氫氣卡車具有加
氣快、重量輕、體積小、續航力長等優勢,未來如果
基礎建設跟上,不排除氫氣卡車的普及將帶動氫能轎
車的發展。

德國氫火車投入客運 氫能煉鋼計畫創全球首例

氫動力火車是另一項備受矚目的發展。法商阿爾斯
通集團(Alstom)在德國製造、內建燃料電池的氫動
力火車頭Coradia iLint,去年8月在德國北部的下薩克
森邦(Niedersachsen)投入客運,號稱是全球最早上
路的氫動力列車。德國鐵路交通發達,但多達一半的
軌道沒有電氣化,每加一次氣可續航1000公里的氫動
力火車如果普及,將可省下電氣化的巨額投資。

工業部門碳排高,改善製程和轉換能源都是可能的
減碳方向,化工和發電都可用氫來取代天然氣,其中
排放大戶鋼鐵業的轉型尤其值得關注。

2019年11月,德國最大鋼鐵廠蒂森克虜伯
(ThyssenKrupp)在杜伊斯堡(Duisburg)總廠區的9
號高爐啟動氫能煉鋼計畫,這是全球第一次有鋼鐵廠
用氫取代煤炭煉鋼,可說是鋼鐵業綠色轉型重要一
刻。次年,電業巨頭萊茵集團(RWE)宣布在風力充
足的北部興建電解廠,生產綠氫供蒂森克虜伯煉鋼,
蒂森克虜伯的目標是在2050年前達成零碳排。

德國第二大鋼鐵廠薩爾茨基特集團(Salzgitter),
今年4月也宣布啟動「綠鋼」轉型計劃,目標是10年
內至少減少95%的碳排。儘管綠氫來源和管線輸送的
問題還沒解決,執行長葛羅布勒(Gunnar Groebler)
對綠氫煉鋼的未來自信滿滿。

他說,汽車等製造業已等不及要用「綠鋼」來打造
產品;鑑於綠氫需求爆炸,薩爾茨基特有必要先發制
人,及早簽下長期供應合約,避免未來出現供不應求
情況。

事實上,在高德斯坦眼中,經濟體從化石燃料過渡
到氫氣是一個「逐步演化」過程,差別在於產油國風
光不再,由陽光和風力資源豐沛的綠氫出口國取而代
之。能源業者相信,智利、阿根廷等南美洲南部、納
米比亞、南非等非洲南部、西北非、中東等地擁有龐
大的綠氫生產潛力,全球能源版圖將因此改寫。

德政府放眼綠氫進口 推百億美元納米比亞沙漠計畫

目前德國發電已有將近一半的比例來自再生能源,
但光靠自產綠氫還是不夠,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估計未來至少7成的綠氫必須靠進口。因此
過去一年來他馬不停蹄,到納米比亞、卡達、澳洲、
加拿大等國簽署協議,確保未來的綠氫供應。其中納
米比亞沙漠計畫尤其具有指標意義,標誌德國與非洲
能源夥伴關係的開始,總投資規模高達100億美元
(約新台幣3100億元)。

歐洲北海沿岸9個國家日前召開峰會,矢言加速建
置離岸風電,將北海打造成全球最大發電廠,也是看
上綠氫的巨大潛力。

高德斯坦強調,既要經濟發展,又要減碳,「我們
除了發展氫能別無選擇」。德國在國家氫能戰略訂下
「全球先驅」的遠大目標,「我們正重新思考地緣政
治,尋找不同的合作國家,為氫經濟訂下新標準」,
他興奮地說。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