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0 月外銷訂單年減縮小至 -4.6%,東協訂單首度超越中國

  1. 台灣 10 月外銷訂單年減幅縮減至 -4.6%(前 -15.6%)優於預期,季調月增 5.7%,細項我們可以看到電子和資通訊產品開始恢復下單動能,金額分別回歸至 188 億美元和 174 億美元, 均創 2022 年 11 月以來新高,年減幅縮小至 -0.28%(前 -16.7%)和 -5.17%(前 -19.22%),反映消費性電子和 AI 需求帶動的訂單動能開始復甦

  2. 國家來看,美國和東協為主要動能,美國年減幅縮減至 -1.4%(前 -16.08%),東協年增達 94.92%(前 37.12%),金額首度超越中國來到 108.16 億美元,反映台灣電子供應鏈持續轉移至東協國家

MM 研究員

本月 外銷訂單 有明顯轉強,一改過去幾個月落後 出口 的狀況,我們認為反映了兩件事,第一是旺季下的消費性電子需求確立,包括蘋果、華為、小米等新機上市推動,第二是 AI 需求持續強勁拉動晶圓代工、伺服器等零組件需求,而 台積電 10 月營收 暴衝至 2432 億元,年增達 15.7%,就是來自 3 奈米和 CoWoS 產能的放量,也直接驗證了上述兩點,加上目前客戶庫存更進一步去化,也讓之前原本謹慎的外銷訂單開始回溫。

國家 來觀察,美國在新機上市和 AI 對於先進製程及 CoWoS 的需求推動下年減幅持續縮小,電子產品訂單(包含晶圓代工)年增明顯上升至 13.3%(前 -16.7%);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本次外銷訂單也是首度看到東協訂單量超越中國,來到 108.16 億美元,成為台灣第二大外銷訂單需求國,反映供應鏈重組後廠商普遍改由東協下單的狀況。

總結來說,本次外銷訂單也呼應了我們在 台灣 2024 系列文 強調的三大重點,包括「消費性電子復甦」、「AI 放量狀況」和「供應鏈轉移」,後續持續關注幾個主要出口國家的復甦狀況,例如 中國和歐洲的下單量 仍然停留在歷史均值或均值以下的水準,當這兩個地區的復甦趨勢更加確立後,也會更有利於外銷訂單的回升。

推薦閱讀

加入〈財經M平方〉官方Line,掌握最新行情!​

相關圖表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