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央企進場護市,中央增發一兆國債穩經濟

近期中國中央救市動作整理:

  1. 10/11,中國國家「正部級」金融央企——中央匯金,增持四大國有銀行股票
  2. 10/23,中央匯金再發公告買入指數型 ETF,並預計在未來繼續增持。
  3. 10/24,中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Q4 增發 1 兆元人民幣的中央國債,移轉給地方政府作為災後重建和基建資金使用,財政赤字率從今年訂的 3% 上限升至 3.8%,陸股隔日在基建、工程及建材等板塊帶動下上漲,港股也在此事件與同日印花稅調降利好共振下上漲。

MM 研究員

此次調高後的財政赤字率高於 2020 年疫情時的 3.7%,且國債增發並進行年中財政赤字調整為 2000 年以來首次,即便在 2020 - 2022 疫情期間都未曾調整過。而地方政府處理城投債面臨的壓力,是「中央國債增發」的關鍵:

  • 近期中國正努力化解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城投債),主要解決方法是發行利率低、期限長的地方政府債(國內稱特殊再融資債),來置換掉利率高、期限短的城投債,10 月以來全國地方政府合計發行超 9400 億特殊再融資債,這也導致地方政府利用自有資金擴充基建的財政餘力有限。
  • 反觀中央政府,長年以來的發債量(中央國債)佔比較低,中央政府槓桿與國際間主要國家相比也較為合理,整體 槓桿率 主要由日漸擴大的地方公債(地方顯性債)、城投債(地方隱性債)拉高,因而出現「適當擴大中央槓桿,以緩解地方槓桿」的呼聲。

結論: 國債增發的背後原因來自「消化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過程,可能導致基建專項資金不足」的擔憂,此舉是希望緩解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優化政府債務結構,重點關注政府債券融資(無論是中央國債、地方專項債),能否盡快落地形成實際營建工程項目,推動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回穩;此外,也需關注人行能否進一步釋放資金支持國債發行,避免政府對市場資金造成擠壓。

過去中央匯金歷次進場救市時間點與刺激陸股的效果: 2008 - 2009 年:有效,同時有四兆人民幣財政基建計劃。 2011 -2012 年:無效,先後兩次宣佈增持四大銀行,但中國當時正面臨四兆基建計劃導致的產能過剩、投資過度問題,同時缺乏較為明確的政策刺激,股市反應不佳。 2013 年 6 月:有效,後面適逢 930 新政大幅鬆綁房市。 2015 年 7 月(股災):有效,適逢棚改貨幣化政策推升新一輪房市大循環,和全球外需回暖。

整體而言,歷史上中央匯金進場主要作用在托底和警告空頭,但此舉本身不具備改善市場信心的條件,信心全面回穩的關鍵,仍在於是否有足夠超預期的政策刺激,或是經濟數據的進一步止穩

推薦閱讀

加入〈財經M平方〉官方Line,掌握最新行情!​

相關圖表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