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市場的麻煩還在後頭?美國經濟已在懸崖邊緣徘徊

MacroPolicy Perspectives研究公司創始人兼總裁JuliaCoronado週二在《金融時報》專欄撰文指出,美國就業方面還有更多麻煩。全文內容如下。

上週美聯儲降息時,提及“就業面臨下行風險”。美聯儲的擔憂不無道理。

政策混亂已在全美勞動力市場留下明顯痕跡,這對經濟前景不是好兆頭。儘管人工智能(AI)熱潮推動投資激增,還推高了部分股票估值,但招聘活動幾乎陷入停滯。每一輪經濟增長週期的核心,都是就業與消費支出之間的良性互動——消費佔美國經濟的三分之二以上,若失去就業增長這一引擎,經濟便難有起色。

貿易戰導致美國實施了自大蕭條以來最高水平的全面進口關稅。企業發現很難將更高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因此越來越多地通過“謹慎招聘”來緩解利潤率壓力。美國進口商每年繳納的關稅金額已達3500億美元,且仍在上升,這一數字是近期通過的企業減稅規模預估的兩倍多——這筆關稅成本總得有人承擔。

商業圓桌會議(Business Roundtable)三季度CEO調查捕捉到了員工面臨的壓力:儘管CEO們對資本支出持樂觀態度,經濟信心有所回升,但就業指數已連續兩個季度處於衰退區間。

公共支出與合同削減正導致聯邦、州、地方政府及醫療等相關行業裁員。許多支出削減措施雖面臨法庭質疑,但最高法院基本允許其推進,裁員範圍正不斷擴大。

這種影響尚未完全體現在整體失業率數據中,原因是限制性移民政策大幅放緩了勞動力供給,同時抑制了需求。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僅數月間,維持失業率穩定所需的“臨界新增就業崗位數”就從每月15萬至20萬,降至0至5萬之間。今年上半年,美國經季節調整的年化GDP增速從2024年的2.5%放緩至1.4%,但失業率並未上升——這一事實印證了“限制性移民政策導致經濟趨勢增速下降”的觀點。

儘管過去3個月的平均新增就業崗位數從2024年的16.8萬降至僅2.9萬,但失業率僅從去年4.2%的平均水平微升至4.3%,這也讓鮑威爾將當前勞動力市場描述爲處於“詭異的平衡”狀態。

未來可能還有更多麻煩。目前正值教育行業招聘旺季,但美國教育部的支出已被削減逾50%。粗略估算顯示,今年秋季,美國州和地方教育行業的招聘人數可能減少20萬以上。

聯邦層面的裁員補償與自願離職補償計劃即將收尾,這意味著還將有數十萬人失去工作。醫療與科研支出削減已開始導致醫院裁員和閉院。

與此同時,移民突襲行動範圍擴大,還產生了“寒蟬效應”——勞動者不敢去上班,這讓農場主和建築商紛紛發出警報。這將導致經濟增長付出代價。

此外,關稅仍維持高位,貿易局勢依舊混亂,人們已清醒地認識到“關稅或將成爲長期政策常態”。而且,衡量“招聘行業數與裁員行業數”的指數已跌入收縮區間。美國經濟正瀕臨從“正反饋循環”轉向“負反饋循環”的臨界點。

對勞動力市場的這一悲觀評估,與4月以來股市情緒的穩步回暖形成反差。或許,減稅政策疊加一定幅度的降息,足以抵消“政策亂局給美國經濟齒輪帶來的阻力”。

但要知道,美國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二來自消費。若企業爲保護利潤率而持續減少招聘,那麼當前對標普500成分股公司2026年“名義盈利增長超13%”的預測,可能過於樂觀。歸根結底,AI投資的目的是更高效地向消費者提供產品與服務——若消費者收入不增長,經濟也無法實現增長。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