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風暴恐怕尚未過去!債市義警還沒有撤退的理由?

隨著美國中國財政部宣佈下季度的再融資計劃,上週固定收益市場出現復甦。然而,資深市場人士、亞德尼研究公司總裁指埃德·亞德尼(Ed Yardeni)表示,由於美國不斷增長的債務規模令人擔憂,債市義警將繼續存在。如果他們繼續拋售債券,這將意味著美債收益率還會上升

美國中國財政部上週宣佈計劃到年底發行7760億美元的政府債券,增發幅度低於預期,長期債券的銷售也有所減少。這平息了一些人對美國債務不斷增加的擔憂,導致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週五晚間回落至4.4%左右。

但亞德尼警告說,債市義警,即那些在債券市場上策劃拋售以迫使立法者縮小赤字的投資者,還沒有撤退。 

亞德尼在接受CNBC採訪時表示:“他們還沒有表達完對債務和赤字的擔憂。僅僅因爲上週債券市場大幅反彈,並不意味著問題已經消失。”

這是因爲,低於預期的國債供應並不能改變美國債務仍在堆積的事實,而後者是一個主要問題,因爲市場預計利率將在更長時間內保持在高位。根據高盛的估計,到2025年,這可能會將美國債務的償債成本推高至歷史新高。

亞德尼補充道,“耶倫可以繼續在債券市場融資,並希望短期利率下降,而不是上升或者保持在高位。但現實是,隨著利率的上升,赤字和債務正在加劇。這種情況不會消失,他們將不得不繼續支付利息。”

美國債務淨利息支出目前約佔美國GDP的1%,但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預測,未來30年內這一數字可能會飆升至6.7%。而公衆持有的債務佔GDP的比例可能會增加近一倍,到2053年將達到GDP的181%。

與此同時,幾乎沒有任何政府將很快限制政府支出的政治跡象。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稱,今年美國政府預算赤字預計將超過該國GDP的8%,預計5年後淨借款佔GDP的比例將維持在7%的高位。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1973年至2022年期間,年度赤字平均爲GDP的3.6%。

6_2311071410319971.png

債市義警擔心過頭了?美債需求也有可能沒那麼糟糕

債市義警對美國政府的鉅額借款計劃的擔心助長收益率升至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主要是因爲他們對是否有足夠的買家購買所有這些債券存在質疑

Janus Henderson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官Jim Cielinski表示:“財政框架的不可持續性可能是引發債券拋售的最大因素。債券供應正在增加,同時對價格不敏感的買家的需求已經消退,其中最明顯的是美聯儲的需求。”美聯儲的長期債券持有量超過7萬億美元,且由於量化寬鬆政策的結束意味著美聯儲已停止購買債券,這意味著一個重要需求來源已經消失。

債市義警最初的不安情緒來自於美國中國財政部8月份的聲明。該部門當時表示將在截至10月的三個月內發行價值1萬億美元的債券,這立即引發了人們對誰將購買這些債券的擔憂。

然而,由於美國國債一直是支撐全球經濟的終極避險資產,投資者對它們的需求將永遠存在。

木星資產管理公司(Jupiter Asset Management)固定收益主管馬修·摩根(Matthew Morgan)表示,他預計無論經濟如何發展,債券需求都會回升。他表示:“軟著陸對債券仍然有利,因爲人們在情況明朗時就會購買。硬著陸將對債券非常好,因爲隨著利率預期下降,債券將受到搶購。”

但美國中國財政部網站上的數據顯示,有跡象表明一些大型投資者已經從美國國債市場撤出。在截至8月的一年裏,美國國債最大海外持有者日本的持有量下降了6%,儘管最近幾個月略有上升。

同樣,過去20年來一直大舉買入美國國債的中國也已停止增持。根據美國官方統計數據,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自8月以來已下降14%,分析師表示,這與中國投資者不購買而不是積極拋售的情況相符。

“大型投資者對美國國債市場不太樂觀,”聯合資產管理公司固定收益主管克里斯蒂安·科普夫(Christian Kopf)解釋道。

儘管海外大型投資者猶豫不決,但美國資產管理公司和家庭卻一直在買入美國國債。高盛的分析顯示,美國家庭和對沖基金目前持有美國國債市場9%的份額,高於2022年初的2%,今年的淨資金流有望達到1.3萬億美元。

即便如此,美國家庭最愛的還是股票。這表明轉向美國國債可能還需等待很長一段時間。根據高盛的數據,美國家庭有42%的資產配置在股票上,這是自1952年以來的最高比例之一。

與此同時,隨著美國國債的價格下跌,跟隨趨勢的對沖基金(即大宗商品交易顧問)在美國國債中建立了極端空頭頭寸。因此,當美國國債開始上漲時,這可能會轉化爲買入動力

Academy Securities宏觀策略主管彼得·奇爾(Peter Tchir)表示:“買家將會從各個角落湧入(債券市場),但我認爲這將是漸進的。隨著收益率上升,人們開始購買國債,我認爲‘新需求’有限,因爲人們希望謹慎維持股票和固定收益之間的平衡。目前,很容易看到供應壓倒需求,但我認爲這種擔憂有些過頭了。”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