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加入

加入這個商品討論後可以 張貼文章、回覆留言.

【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會見博楓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布魯斯·弗拉特】3月24日訊,3月23日,中國工商銀行行長劉珺會見了博楓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布魯斯·弗拉特一行。雙方就宏觀經濟金融形勢以及合作機遇進行了交流。工商銀行與博楓資產管理公司業務模式各具特色、優勢互補,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通過資源對接,更好地在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深化交流與合作,爲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小程序:每日投行/機構觀點梳理 國外 1. 法興銀行:全球和中國風險上升之下,英國央行立場向鷹派靠攏 法興銀行表示,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以8比1的投票結果維持銀行利率在4.50%不變,因此相對於前兩次會議,此次會議變得更加鷹派。這種鷹派的投票轉變主要是由於全球不確定性上升,中國數據未能澄清供需情況,以及更高的通脹預期對未來薪酬動態構成上行風險。我們認爲,即將公佈的數據應該會顯示出在反通脹方面取得了足夠的進展,從而促使貨幣政策委員會在今年5月、8月和11月再降息三次,每次25個基點,不過我們同意貨幣政策委員會的觀點,即存在一些雙向風險。 2. 丹斯克銀行:未來一年歐元兌美元可能下跌 丹斯克銀行 ...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最高可貸5000萬元!金融助企穩崗擴崗力度加大】3月24日訊,記者24日獲悉,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近日下發關於進一步加大金融助企穩崗擴崗力度的通知,在原有小微企業基礎上,將小微企業主、個體工商戶等個人納入穩崗擴崗專項貸款支持範圍;同時提高授信額度,將小微企業最高授信由3000萬元提高至5000萬元,對個人最高授信1000萬元。(新華社)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熱門海外期貨:那斯達克指數、輕原油

#群益期貨 #期貨盤前聚焦 #個股期 #外資動向 #短線焦點 #全球期貨前五大漲跌幅 #全球期貨前十大波幅 #昨晚美股表現

觀看完整圖文報告
【新興市場投資機構: 外國投資者終將回歸中國市場】3月24日訊,景順發展中國家市場首席投資官,Justin Leverenz日前表示,新興市場(EM)股票的表現取決於兩大因素:中國和美元(USD)。過去10年新興市場承壓,但目前拐點已現,整體看好新興市場股票,2025年或啓動新一輪結構性牛市。Justin Leverenz對中國股票投資持樂觀看法。他認爲,大規模支持消費的政策將會出爐。財政刺激以及私營部門和家庭支出信心的恢復,將推動週期性復甦。而經濟重新平衡,國內需求充分釋放至關重要,銀行存款中的41萬億美元可能會逐步轉移到金融資產。此外,部分海外投行表示,海外投資者對中國消費復甦的可持續性持 ...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1. 乘聯分會:3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預計185.0萬輛,54.1%爲新能源。2. 崔東樹:電池企業的競爭格局形成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者相對較強的特徵。3. 蔚來李斌:將控制樂道品牌車型數量,螢火蟲沒必要推出更多產品。4. 長城汽車魏建軍談“國產汽車生鏽”問題:生鏽不是工藝問題,可能是設計問題、良心問題。5. 廣汽華爲合作造車項目落地南沙,首款產品定位30萬級智能新能源車。6. 蔚來:目前沒有用英偉達Thor智駕芯片計劃。7. 乘聯分會祕書長崔東樹:1-2月國內商用車保險數據40萬臺,同比增長19%。8. 何小鵬:大家有強烈感知的智駕是L3階段,明後年高等級智駕可能迎來“iPhone4時代”。9. ...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熱門股票期貨:華邦電(2344)、南亞科(2408)

#群益期貨 #股票期貨日報 #成交量排名 #高價股排名 #未平倉量排名 #漲幅排名 #跌幅排名 

觀看完整圖文報告
2025.03.24
台股今日呈現開高走低格局,早盤開高後便一路震盪下跌,終場台股由紅翻黑收在最低位置,成交金額縮減至2451億。四月美國關稅壓力依舊壟罩,目前台股多空觀望縮手,短線仍以保守格局看待台股不變。

外資現貨賣超114億,期貨淨空單增加至36061口。自營商選擇權淨部位,目前並無明顯多空布局。近月選擇權籌碼保守格局,賣權OI小於買權OI之差距為七千餘口,買權賣權OI增量皆為不足。 ...
觀看完整圖文報告
【英國監管機構尋求走出老齡化困局 鼓勵儲戶承擔更多風險】3月24日訊,英國金融監管機構將鼓勵散戶投資者用自己的儲蓄承擔更多風險,以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這是該機構本週將公佈的新五年戰略的關鍵部分。英國金融行爲監管局(FCA)主席奧爾德表示,新的戰略圍繞幫助消費者從儲蓄中獲得更高回報,並通過打擊欺詐行爲來增強對金融市場的信任。政府已經在考慮調整免稅現金儲蓄賬戶的規定,以鼓勵人們將更多資金轉向股票和債券等回報更高的投資。“我們在制定戰略時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是人口結構挑戰。爲百姓的晚年生活做準備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據英國金融時報:歐盟監管機構警告稱,放寬規則可能導致另一次金融危機。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