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加入

加入這個商品討論後可以 張貼文章、回覆留言.

美股投資者本週將盯緊美國就業報告,他們希望看到就業增長既不會強勁到重新引發通脹擔憂,也不會緩慢到引發衰退擔憂。 接受《華爾街日報》調查的經濟學家預測,週五的就業報告將顯示美國經濟5月份新增了17.8萬個就業崗位,與4月份大致相同。 根據美國銀行全球研究部分析師週一的報告,對於股市來說,5月非農新增就業人數的“理想區間”是12.5萬至17.5萬。如果實現這一目標,那麼股市應該會反彈。 這是因爲,如果數據處於上述範圍內,美聯儲可能會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儘早降息。近幾個月來,這種敘事一直在發揮作用,弱於預期的經濟數據讓股市投資者歡呼雀躍,他們將其視爲降息即將到來的證據。 此外,分析師還認爲,“非農 ...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原油 XTIUSD

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國(OPEC+)週日(2日)宣布,計畫最早於10月開始縮減減產量,讓一些油產回到市場,並同意將大部份石油減產期限延長至2025年。隨著外界對需求前景和供應強勁感到擔憂,布蘭特原油8月期貨今(3日)擴大了跌幅,下跌0.36%至每桶80.82美元;西德州中級原油7月期貨跌至每桶77美元之下,跌幅0.3%報每桶76.77美元。
在市場及分析機構預料之內,週日 ...
觀看完整圖文報告
圖示:2024年06月04日(週二)富時中國A50指數成分股午盤收盤行情一覽:釀酒、物流和旅遊板塊普漲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美聯儲或早降息的押注刺激多國債券上漲】6月4日訊,全球債券週二上漲,呼應美債隔夜的漲勢。美聯儲或早降息的押注增強了主權債務的吸引力。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0年期債券收益率下跌至少8個基點,先前數據顯示,美國5月份工廠活動萎縮的速度加快。日本10年期債券收益率下跌了兩個基點,韓國債券也隨之上漲。債市樂觀情緒重現,但未來幾天可能會受到考驗,非農數據將揭示美國就業市場是否已經降溫到足以需要放鬆政策的程度。加拿大皇家銀行表示,不僅僅是美聯儲。本週重點當然是在加拿大和歐洲央行,預計這兩家央行將啓動降息週期。週二將公佈美國的職位空缺數據,如果低於市場預期,也可能會刺激對債券的新需求。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圖示:2024年06月04日(週二)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技術面一覽(一小時圖)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稱,隨著投資者急於削減風險敞口,圍繞美國大選的不確定性上升可能危及今年最受歡迎的一些宏觀交易。 策略師馬修-霍恩巴赫(Matthew Hornbach)和詹姆斯-洛德(James Lord)在一份報告中寫道,隨著投資者在11月前紛紛離場,一些擁擠的交易策略可能會受到擠壓,從做多美元兌收益率較低的同類貨幣,到持有比重較低的長期美國國債等。 摩根士丹利團隊在5月31日的年中展望中寫道,“大多數投資者將選擇在大選前減少投資組合中的風險敞口。隨著先行投資者降低流行的風險敞口,宏觀市場的走勢可能會鼓勵更廣泛的投資者加入進來。” 他們認爲,交易者不能奢望政治“維持 ...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美銀:市場低估了非農前後市場出現波動的可能性】6月4日訊,美國銀行股票和量化策略師Ohsung Kwon認爲,“只要通脹得到控制,更強勁的就業增長也應該對股市有利。”不過,美國銀行的策略團隊預計市場將在報告發布前後出現波動,並認爲市場低估了市場波動的可能性。美銀推薦使用跨式期權策略,作爲利用潛在市場波動的一種方式,這一策略包括買入同一天到期且執行價格相同的波普500指數期權的看跌期權和看漲期權。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美銀:非農有可能逆轉美股的“壞消息就是好消息”的趨勢】6月4日訊,“過去兩個月,對股市來說,壞消息一直是好消息……但如果經濟增長惡化得太多,壞消息可能會變成壞消息,”美國銀行股票和量化策略師Ohsung Kwon說。經濟學家預計上月非農就業崗位增加17.8萬個,失業率可能維持在3.9%。美國銀行表示,如果這一估計大致正確,那麼就業市場將處於不太熱也不太冷的“金髮姑娘區間”——新增就業崗位12.5萬至17.5萬個。不過,若數據低於12.5萬,則可能意味著“壞消息就是好消息”的趨勢發生逆轉。不過,美國銀行認爲這不太可能,預計就業崗位將新增20萬個,超過市場預期。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預計美聯儲在今年餘下時間按兵不動可能是最審慎的做法】6月4日訊,鑑於通脹粘性,投資者謹慎假設美聯儲2024年維持利率不變似乎是明智選擇。這預示著在美國經濟保持韌性的情況下,股市、現金和短期債券可能上漲。當前環境無需降息,類似1990年代後期美聯儲稀裏糊塗的寬鬆週期,彼時三年多現金利率下調1.25%。這凸顯出股票繼續跑贏的潛力——MSCI全球股票指數在截至1999年的四年間年均回報率達到17.8%。而同期全球債券的年均回報率僅5.1%,考慮到期初的回報率還有6.7%,這一數字非常令人失望。即使在5月反彈後,今年債券表現仍受制於強勁經濟數據和持續的成本壓力,央行不敢鬆懈。即使是週一的上漲(ISM ...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