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賽局是人才競爭 侯拓宏:台廠有第一手棋優勢

(中央社記者張璦、潘姿羽台北2023年01月2日電)
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去年12月風光完成移機典禮,一
班班滿載工程師的包機在桃園機場起飛,卻觸發去台
化、人才外流憂心。國研院半導體中心主任侯拓宏表
示,台廠在地緣政治與產業競爭賽局中,具有「先下
第一手棋」的強勁實力,半導體人才具國際流通性,
「跟餐廳廚師、醫師不太一樣」。

1990年代,台灣曾經歷台幣升值,產業為降低成本
大量外移景況,但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全球化布
局,發展路徑與其他產業不同,侯拓宏說,台灣半導
體產業居先行者優勢,是因為人才面很完整,預見未
來也會有非常高品質工程師在台生根,「這不是任何
政府花上幾千億就可以複製。」

成立34年的國研院半導體中心,前身為半導體元件
實驗室,從第一座國家級實驗室角色,如今扛起扶植
人才重責大任,每年培育2200名工程師,堪稱是台灣
半導體人才孕育大本營的法人機構。

曾在「護國神山」台積電服務過的侯拓宏,兼具產
業實務與學術基礎,去年10月接下半導體中心主任,
他接受中央社專訪時直言,在疫情、供應鏈瓶頸問題
浮現之前,「美國當地不見得都知道台積電」,現在
大家都知道台灣半導體競爭力很強,開始積極拉攏投
資。

然而,當台積電宣布砸4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
州蓋廠,後來甚至更進一步把製程從4奈米升級至3奈
米,幾乎要跟台灣投資進程相近,引發各界關注,憂
心台灣獨有的前瞻競爭力恐逐漸外流。

●半導體成地緣政治競逐對象 台廠趁勢把餅做大

面對各界「去台化」質疑聲浪,侯拓宏認為,半導
體在未來10年、20年仍會成長,但是台灣天然資源、
人才有限,「不可能每個人都跑去半導體產業」,當
產業要擴張,到外地發展是必經過程。

事實上,這不是台積電第一次赴美投資,25年前落
腳美國華盛頓州合資設立晶圓廠,在當年,錢、水、
電、土地等林林總總都要自己來,碰上問題只能獨自
解決,如今美國捧著百億美元晶片法案補助,台積電
去投資,肯定會給予高規格接待,跟前一次到美國投
資的時空背景不同,侯拓宏認為,「這次反而是台廠
機會。」

他說,台灣半導體是全球先行者,國際地緣政治、
產業競爭就像一盤複雜棋局,台廠在棋盤中,「是先
下第一手棋」,因為實力夠強,才具有先發制人地
位。

即使美國、日本與歐盟砸錢扶持半導體在地化,侯
拓宏表示,「半導體產業不是說,你離開5年可以再
回來,產業消失了就可能不見了」,台廠仍保有充沛
高素質人力與完整供應鏈,應該適時連結他國資源,
把餅做大。

● 半導體獨有優勢 擬打造台灣成國際人才訓練中


不過,看著一班班包機載著台灣工程師攜家帶眷赴
美的景象,看在台灣社會眼裡,很難沒有人才外流的
被剝奪感。

侯拓宏一語點破迷思,他說,半導體人才具國際流
通性,「跟餐廳廚師、醫師不太一樣」;美光、輝
達、高通與亞馬遜等國際大廠在台灣有很多投資,促
使外商投資原因之一是台灣人才的競爭力,換句話
說,就算台灣人才不去美國,外商也會到台灣就近借
重。

另一個必須面對的現實是,以目前情況,當外商開
出需求百名IC設計工程師,現階段台灣仍可滿足,但
隨著產業持續成長,需求人數也會等比增加,侯拓宏
評估,台積電估計未來需求7000、8000人力、聯發科
也要3000、4000人,台灣產業人力缺口恐怕短時間內
難補齊。

「我們的博士不需要賣雞排,畢業不會找不到工
作,問題是很多學生還沒念到博士就離開」,但當年
輕學子不用念到博士就可以聘用,代表廠商可以接
受,「因為現在問題是真的沒有人」。

正因如此,侯拓宏日前隨著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到德
法考察,他說,半導體中心思考如何擴大外籍學生在
台訓練,充實實作經驗外,更重要是接合台灣企業文
化,即使外籍學生畢業後回到母國,也可以被當地台
廠所用,希望打造台灣成為國際半導體訓練中心。

這樣的思維與過去不同,侯拓宏舉例,台廠前進歐
美先進國家,更靠近客戶與市場,半導體中心配合吸
納當地人才、擴充量能;針對較無半導體人才基礎的
中東歐國家,台灣可貢獻一臂之力,「人跟人的連結
很強烈」,這就是國際影響力的投射。

當美國、歐盟、日本與韓國等祭出高額補貼半導體
政策,看似是相互較勁自家口袋深度,工廠或許可以
不惜重本堆疊出來,但誰能讓晶片量產,又是另一個
問題,「任何國家想要重新回到半導體賽局,勢必要
回歸人才布局」,侯拓宏說,半導體競爭,說穿了,
就是人才競爭。
貼心提醒:
1.本公司所提供之即時報價資訊,不代表勸誘投資人進行期貨交易,且不保證此資料之正確性及完整性。
2.實際可交易商品相關資訊請以主管機關公告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