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加入

加入這個商品討論後可以 張貼文章、回覆留言.

【整理:昨日今晨重要新聞彙總(4月26日)】國內新聞:      1. 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2. 4月25日下午,布林肯抵達北京。3. 兩部門明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增值稅政策。4. 神舟十八號3名航天員順利進駐中國空間站。5. 字節跳動:沒有任何出售TikTok的計劃。6. 上期所:防範貴金屬等期貨價格大幅波動引發的系統性風險、防範交易過熱。7. 國聯證券:正在籌劃通過發行A股股份的方式收購民生證券控制權並募集配套資金,股票停牌。8. 發改委:下一步要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釋放城鎮化所蘊含的巨大內需潛力國際新聞:1. 胡塞武裝尋求擴大在印度洋的行動。2 ...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美國 2024 Q1 GDP 季增年率 1.6%(前 3.4%),低於市場預期的 2.4%,但細看細項,主要由強勁的進口大幅成長 7.2%、負貢獻 -0.96 個百分點所致(進口為 GDP 的減項,卻能顯示未來需求強勁),扣除進口的負貢獻,GDP 實則完全彌補與預期的落差。 其餘細項則維持溫和穩健,包含商品消費雖受淡季影響小幅負貢獻 0.09 個百分點、然服務消費則強勁貢獻 1.78 個百分點,年增率分別維持 2%、 2.6% 的穩健擴張,同時民間投資年增率 4.7% 大幅回升,民眾消費、投資均支持 Q1 GDP 年增率 3%(前 3.1%),強勁擴張。 本次 GDP 最為亮眼的部 ...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美債收益率創年內新高 交易員預計美聯儲到12月才啓動降息】4月25日訊,美國國債下跌,GDP報告中頑固的通脹跡象令交易員進一步下調對美聯儲的降息預期。各期限國債收益率升至年內最高水平,交易員目前預計12月才降息的概率爲100%。雖然GDP報告顯示第一季度經濟增長弱於大多數經濟學家的預期,但交易員更關心的是核心通脹數據再次升高,以及申領失業救濟人數低於預期。“更高的通脹率和強勁的就業市場蓋過消費疲軟的影響,” BMO Capital Markets美國利率策略主管Ian Lyngen在研報中說。“在這些數據公佈後,接下來有關滯脹的討論肯定會增多”。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整理:4月25日歐盤美盤重要新聞彙總】國內新聞:1.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2. 北京時間4月25日下午,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抵達北京。3. 乘聯會:4月狹義乘用車零售預計160萬輛,新能源預計72萬輛。4. 上交所對西藏珠峯公司及董事會祕書胡晗東予以監管警示,其多份公告中出現低級文字錯誤。5. 國聯證券:正在籌劃通過發行A股股份的方式收購民生證券控制權並募集配套資金,股票停牌。6. 字節跳動:外媒有關字節跳動探索出售TikTok的消息不實,字節跳動沒有任何出售TikTok的計劃。7. 《北京市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7年)》發佈,到2027年實現智算基礎 ...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美國財長耶倫:GDP數據顯示消費和投資支出的強勁增長,美國經濟表現強勁增長,正在全面發力。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機構:綜合來看,今天的數據可能會推動美聯儲降息】4月25日訊,Equiti Capital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斯圖爾特·科爾表示,市場對PCE數據的反應比疲於預期的GDP數據更大。今天的數據很有趣。如果GDP數據在後續的修正中得到證實,將表明在美聯儲實施的貨幣緊縮政策下,美國經濟終於開始放緩,這反過來可能會導致勞動力需求下降和工資出現下行壓力。但美聯儲可能會更關注PCE數據,該數據表明讓通脹迴歸目標的進程仍遠未取得勝利。總的來說,今天的數據可能會進一步推動美聯儲降息。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分析師:GDP數據提醒人們經濟仍然穩健 通脹壓力仍存】4月25日訊,分析師表示,從表面上看,GDP報告中的這些數字表明經濟正在放緩,這進一步證明了美聯儲近期需要降息的觀點。但是,一旦排除進口激增的影響,GDP報告的各項細節是穩健的。從今天的數據來看,更重要的是美國第一季度核心PCE物價指數年化季率初值上漲至3.7%。這本身並不能改變什麼,但它提醒人們,通脹壓力依然存在。關於美聯儲(降息)的爭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
【美國經濟降溫,勞動力市場放緩或緩解通脹壓力】4月25日訊,美國第一季度實際GDP年化季率初值錄得1.6%,低於經濟學家的預期。在此之前,最近幾周的一系列數據顯示,美國經濟保持強勁增長。持續的經濟增長造成了持續的價格壓力,這增加了通脹可能穩定在3%附近的可能性,而不是美聯儲2%的目標。與此同時,投資者的降息預期被顛覆。不過,跡象再次表明,經濟正在降溫。低收入美國人的儲蓄遠遠低於疫情前。抵押貸款利率最近反彈至7%以上,導致3月份房屋銷售創下一年多來最大單月降幅。3月份平均時薪增速爲2021年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許多經濟學家仍然認爲,如果勞動力市場放緩,這些現象將會擴大,從而減緩通脹。
觀看完整精選文章